周剛毅 王永朋 張小慶
摘要 從寶雞玉米種植最為集中的川道罐區、塬罐區和山區的農戶種植玉米情況調查入手,分析了3個不同生態區玉米種植的品質和效益,并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科學指導寶雞市玉米生產和制定相關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 玉米產業;現狀;建議;陜西寶雞
中圖分類號 F326.11;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61-02
玉米是寶雞市糧食生產中的主要作物之一[1],在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穩定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增加玉米種植的效益是寶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任務。面對當前國內外糧食價格特別是玉米價格持續波動走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的嚴峻形勢,保護和調動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寶雞市玉米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寶雞市玉米種植面積最為集中的川道罐區、塬罐區和山區的300個農戶進行,即在3個不同的生態區各選100個農戶,采取入戶詢問、發放調查問卷、查閱歷史資料等形式,掌握寶雞市玉米產業的產業現狀、發展潛力、產需形勢等,對全市玉米生產形成進一步的認識,為科學指導全市玉米生產和制定相關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1 產業生產現狀
寶雞市轄3個區9個縣,年播種玉米面積14萬hm2左右,其中夏玉米9.33萬hm2,春玉米4.67萬hm2。川道灌區和塬灌區年播夏玉米分別為4.00萬hm2和5.33萬hm2。
1.1 玉米產量水平
寶雞市山區的春播玉米由于生育期長(4月底至5月初播種,9月底至10月初收獲),加上山區獨有的小氣候條件,在玉米抽雄揚花、灌漿等產量形成的關鍵生育期,都大概率地躲過了7月的伏天高溫和9月的秋淋天氣對產量形成的不利影響,因此產量最高,平均產量達12 t/hm2左右,其中地膜玉米平均產量13.5 t/hm2左右,最高達16.95 t/hm2。川道灌區的夏玉米,因為海拔比塬灌區低,有效積溫高于塬灌區,加上小麥相對塬灌區小麥早收獲5~7 d,灌溉成本低,灌溉次數多于塬灌區玉米等諸多因素,產量高于塬灌區,平均產量在7 500 kg/hm2左右。相對而言,寶雞市塬灌區玉米產量最低,平均產量6 000 kg/ hm2左右。
1.2 玉米品質
寶雞地區的山區玉米種植一般一年一料,采用休耕、倒茬的種植習慣,有機肥使用多于川道罐區和塬灌區,加之有效積溫高、溫差大,致使山區種植玉米的地塊水、土、肥協調、三者綜合利用率高,植株生長健壯,玉米籽粒中的營養品質如蛋白質、脂肪、淀粉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優于夏玉米;而且形態、色澤、整齊度、容重等商業品質和加工品質、安全品質都高于夏玉米,所以綜合品質最好,川道罐區次之。
1.3 玉米種植效益
山區玉米由于品質好、商品率高、霉粒少,價格比夏玉米高0.4元/kg左右。按2016年11月市場價計算,春玉米收入20 400元/hm2(1.7元/kg),夏玉米收入7 200~9 000元/hm2(1.2元/kg)。在以家庭生產為主的農戶小面積(一般0.33 hm2左右)玉米生產中[2],整個生產周期里所需的種子、化肥、農藥、播種、收獲及脫粒等費用合計5 250~6 750元/hm2。核算所調查的300個農戶的玉米種植效益,得出的結論是:一般種植夏玉米純收入為1 500~2 250元/hm2;由于山區糧食生產大多以傳統耕作為主,玉米勞動力成本6 000~7 500元/hm2,純收入為5 250~6 750元/hm2。
2 寶雞市玉米生產的特點
根據玉米用途的不同,玉米可分為普通玉米、高油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和彩色玉米等。寶雞地區玉米種植以普通玉米為主,占98%左右,個別地方有以訂單農業形式種植的甜玉米和水果玉米,有些農民近年也嘗試種植一些糯玉米和彩色玉米,滿足了市場需求,但面積很小,本次未列入調查范圍。
2.1 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一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寶雞市城鎮建設和公路等交通設施建設規模較大,退耕還林速度較快,加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耕地面積減少。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全市耕地面積由34萬hm2減少到30.67萬hm2,減少近10%;糧食種植面積由41.33萬hm2減少到35.33萬hm2,減少14.5%;玉米種植面積由14.67萬hm2減少到13.73萬hm2,減少6.4%。二是隨著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婦孺老幼,就地形成了規模較小的“口糧農業”,而玉米由于生產過程中沒有實現全程機械化,并未成為“口糧農業”中的主要農作物。
2.2 單產逐年提高
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科技進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逐年提高。寶雞市玉米產業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轉變,依靠科技提高玉米單產的潛力正逐步被挖掘。在糧食高產創建輻射帶動下,玉米生產朝著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的“五統一”方向發展,促進了玉米產量的穩定提高;通過種子工程的實施和新品種的引進試種,篩選出了適宜不同生態區的玉米優良品種,充分挖掘其高產潛力;同時,減災防災等工程的實施,均為寶雞市玉米的高產穩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3 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較快
寶雞市地處關中西部,光熱資源較關中東部稍差,生態環境脆弱,在正常年份,夏玉米如果在6月10—15日播種,是可以成熟的,但稍有災害天氣塬罐區夏玉米就很難成熟。近2年,隨著玉米價格的下跌,在農技部門和大型養牛企業的宣傳引導下,有部分農民在夏玉米成熟無望時把玉米帶棒青貯,省時省工而且效益可觀。寶雞是陜西省的畜牧大市,青貯玉米銷路看好,有些農民嘗試種植生物產量更高的青貯玉米,因此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較快。
3 國家對玉米種植政策的調整
“鐮刀彎”地區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3左右。2015年11月,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666.67萬hm2,比目前減少333.33萬hm2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及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促進農牧業緊密結合及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業效益提升和產業升級。
按照陜西省畜牧業發展規劃,要大力發展專用玉米青貯飼料,支持寶雞、咸陽、銅川等市實施“貯草于民”項目,加大關中地區種植業“三元”結構調整力度,擴大專用飼料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建立專用飼料玉米帶,積極實施青貯機械補貼,加快青貯飼料技術推廣。這表明,牲畜飼料用糧已被納入國家和陜西省政策考慮范疇。建立完整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暢通種養業循環渠道,延長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已成為構建新型農業結構的重要切入點。
4 對寶雞市玉米生產的建議
為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提高玉米種植的效益,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畜牧業健康發展,重點是要優化寶雞玉米產業區域布局。根據寶雞市玉米種植特點,提出以下建議。
4.1 在川道罐區種植機收玉米籽粒品種
隨著農村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土地流轉面積的增加和規模化種植的發展,玉米生產者對玉米種植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要求越來越強烈,機收玉米籽粒品種的推廣和種植已成大局,是當前乃至以后玉米生產中的頭等大事,將引領玉米品種發展的新潮流。機收玉米籽粒品種的推廣種植,加快了我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將成為我國第7代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主導品種。在寶雞玉米種植的3個生態區中,川道罐區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優越,氣候得天獨厚,光熱條件最好,玉米籽粒后期脫水速度相對較快,適宜機收玉米籽粒品種的推廣種植,以此帶動可以提高川道罐區的復種指數,擴大該地區夏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寶雞糧食總產,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收益[3]。
4.2 建立穩固的青貯玉米生產基地
青貯玉米植株高大茂盛,產量是一般籽粒玉米的2~3倍,其價格較普通籽粒玉米+秸稈高。另外,青貯玉米收割期相對提前15~20 d,有可能多種半季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便于機械化操作,降低加工成本。按當前平均水平測算,塬罐區普通玉米收獲籽粒6 000 kg/hm2,毛收入7 200~9 000元/hm2。而青貯玉米若按52.5~60 t/hm2生物質產出、單價240元/t(近2年養殖企業收購的平均價格)計算,毛收入則為12 600~14 400元/hm2。企業自帶機械收購,收獲期農民沒有其他費用支出。以2015年寶雞地區牛羊存欄數117萬頭(牛49.5萬頭、羊67.5萬頭)、每5頭牛1 hm2青貯玉米、每75只羊1 hm2青貯玉米計算,全年需青貯玉米10.8萬hm2。種植青貯玉米既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牛、羊的產奶、產肉量,又減少了環境污染,是一舉多得的好事[4]。因此,建議在寶雞的扶風、岐山、鳳翔、陳倉的塬罐區,也就是“鐮刀彎”的邊緣區建設區域優勢明顯、抗災能力強、生產基礎好的穩產高產青貯玉米生產基地,帶動寶雞畜牧業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的效益。
4.3 充分挖掘山區耕地資源潛力,大力發展春玉米生產
生產實踐證明,在寶雞市山區種植1 hm2春玉米相當于2~3 hm2小麥產量。寶雞市渭北旱塬區和山區雨熱條件較好,旱地面積大,山區小氣候條件好,土質深厚,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前景廣闊。2010年,寶雞市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 373.33 hm2,平均產量12 483 kg/hm2;麟游縣九成宮鎮西坊村10.47 hm2連片種植的雙壟溝播玉米,平均產量15 337.5 kg/hm2,創造了陜西省旱作雨養百畝連片春玉米過噸的高產記錄。因此,在寶雞山區大力推廣玉米旱作栽培技術,擴大山區春玉米種植面積,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又一條途徑。
4.4 大力興辦各種龍頭企業支持玉米產業
一是圍繞山區春玉米產業,扶持一批玉米加工龍頭企業[3],使玉米生產第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把山區品質優越的春玉米加工成好的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二是積極扶持一批加工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青貯玉米加工企業,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提升青貯玉米加工產品的品位和競爭力,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確保青貯玉米生產穩定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屈洋,孟慶立,趙寧娟.寶雞市優質專用玉米發展現狀及途徑分析[J].中國種業,2013(12):29-30.
[2] 張建強,陳晶,鄭容.對發展寶雞市玉米機械收獲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9):9-10.
[3] 趙永周.寶雞市玉米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種子科技,2016(6):44-45.
[4] 華國輝,王國軍.寶雞市青貯玉米發展現狀及開發對策分析[J].陜西農業科學,2008(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