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德 王安寧
摘要 介紹安龍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及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成效;問題;貴州安龍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88-01
安龍縣地處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空氣質量達標率100%,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是避暑的首選之地。特質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大量菌種的生長,所轄境內的“馬蹄菌”和“雞樅菌”成為難得的生態食品。在全國各地食用菌的淡季——夏季高溫季節,仍可生產出大量優質的香菇和灰樹花。安龍縣以打造現代山地農業示范園區與易地扶貧搬遷相結合,以打造“中國最大優質夏菇生產基地”“中國西南菌都”“食用菌硅谷”和“中國香菇第一村”為總目標,力爭2020年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6 384萬m2,總產值達到45億元。
1 安龍縣食用菌發展模式
1.1 技術管理模式
安龍縣以“政府+金融+科技+企業+基地+農戶”為一個整體,采取“統一建設大棚、統一品種、統一菌包生產、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回收銷售和農戶分戶種植”即“六位一體、六統一分”管理模式,通過2015年、2016年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和機遇。下一步,安龍縣將在此基礎上,認真總結,為全面實現產業發展目標出新招。
1.2 種植模式(1210模式)
安龍縣采取老戶帶新戶的辦法,每1戶農戶入駐園區管理2個標準大棚,2年實現10萬元的目標。貧困戶入駐園區菌棒定金由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0萬元,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統一制作菌棒,統一按保護價回收銷售,通過2015年、2016年運作后,入駐農戶均達到預定的目標收入,貸款全部按期歸還。
1.3 “三變”發展模式
群眾用承包土地入股,土地每年保底分紅9 000元/hm2,每戶管理2個大棚,每年收入5萬元以上;村委會用扶貧資金建設大棚,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每年1個大棚收取3 000元管理費,解決了空殼村的問題;村里組建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組織農戶種植和管理環境衛生、水電等,每上交1 kg鮮菇,企業提成0.1元給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收入倍增。
2 主要做法
2.1 加強領導,協同推進
組建由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財政、發改、國土、住建、農業、工科、扶貧、移民、林業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共同推進產業發展。同時成立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辦公室,選調精兵強將,具體負責食用菌產業發展建設,并分年度制定實施方案,確保產業穩步推進。
2.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安龍縣結合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進行科學布局,合理搭配品種,科學把握季節時令,建設現代恒溫菌包生產車間,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出;提高大棚生產設施水平,促進設施農業發展;加大速生林建設,解決發展食用菌產業原料需求。
2.3 培育主體,推進產業
著力培育市場經營主體,重點是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在產業發展政策、項目支持、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通過市場經營主體帶動,提高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和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1]。
2.4 依靠科技,推動研發
依托組建的食用菌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品種,加大科技攻關,開展保鮮與深加工技術研究,增強產品競爭力。通過招商引資,吸納資金和人才,創建精深加工企業,積極開發飲料、沖劑、壓縮等食用菌精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條。
2.5 加強培訓,推進升級
設立培訓機構,針對生產加工中的技術要點和技術需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進行技術培訓。通過聘請業內知名專家到縣內授課、選派人員外出學習先進技術、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提升等方式,充分掌握技術要領和操作規程,實現能生產、懂加工、會經營。
3 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6年6月,安龍縣出口食用菌產業已建成菌包生產、滅菌、養菌、接種、分選、冷藏等車間8 250 m2,貴州食藥用菌研究所(浙江大學安龍食用菌研究中心)1 988 m2,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廠1 500 m2,已建成標準化種植大棚559 個,配套建成交易中心1 200 m2、園區綠化12 300 m2,完成入園主干道3.4 km、機耕道4.96 km、水渠9.76 km、沿河護欄450 m、水池3個、水網10.6 km,新增變壓器4臺,改造電網1.3 km、通信寬帶網絡線路5.4 km。已發展食用菌企業3家、合作社2家,帶動203戶農戶種植,解決就業600余人。2015年年產鮮菇1 470 t,產值1 496萬元,利潤322萬元。2016年上半年產鮮菇2 070 t,產值2 108萬元,利潤444萬元。2016年7月安龍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從原來的333.33 hm2調整為1 200 hm2,其中以棲鳳、招堤、錢相等3個街道辦事處為核心,規劃面積533.33 hm2。到2020年,建設標準化種植大棚3萬個,建工廠化菌棒加工廠7個,建食用菌體驗中心、食用菌飲食文化中心、食用菌精深加工中心、食用菌電子商務物流教育市場、食用菌研發中心和食用菌技術培訓中心等功能區,力爭實現產值45億元,帶動貧困戶1.7萬戶約5.2萬人就業,就業人員人均年收入5萬元以上[2]。
安龍縣于2014年7月開始謀劃食用菌產業發展。針對安龍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基礎欠缺,經濟條件差,土地破碎,沒有成熟的技術模式和發展模式,通過多次開展縣、鎮、村、組、農戶和企業個體商會,形成了共識。經過2年的摸索實踐和大力發展,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
4 存在的問題
一是用材林建設有待跟上。雖然食用菌生產只用到一些雜木及邊角廢料,但隨著產業的發展,亂砍濫伐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二是扶貧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作為產業化扶貧項目,食用菌產業如何真正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還有待探索更多機制,已經比較成型的,也要作進一步的探索嘗試和推廣[3]。三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全國各地到處都在上馬食用菌項目,可市場有限,要著眼更大范圍,開拓更廣的市場。
5 發展方向及建議
5.1 發展方向
緊緊圍繞“扶貧攻堅”和易地移民搬遷“進大棚、搬新家、建新城”總目標,發展核心區拓展面積200 hm2,新增種植大棚1 000個,新增菌包生產車間16 000 m2,新建香菇醬、香菇多糖、香菇精油生產廠1個。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精準扶貧及易地移民搬遷工作有機結合。不斷壯大安龍縣出口食用菌產業,做大基地,做強龍頭,培育市場主體,著力將安龍縣出口食用菌產業園打造成為全國優質夏季食用菌最大基地,全國最大食用菌標準化核心生產基地。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為精準扶貧戶和搬遷移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盡力解決精準扶貧戶和易地搬遷移民的就業問題[4-5]。讓精準扶貧戶和易地搬遷農民在產業發展中找到新的致富路,徹底改變農民面貌,實現異地搬遷移民的進城夢。
5.2 相關建議
一是挖掘、借鑒產業扶貧上的經驗,但應注意食用菌產產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及時關注、預警。二是做高端市場,把握特異市場,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獨一無二的產品及質量占領市場,占有應得的市場份額,從而抵御和規避市場風險。
6 參考文獻
[1] 張俊飚,李波.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3-21.
[2] 武模戈.濮陽市食用菌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1):76-77.
[3] 蘭良程.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9(5):205-208.
[4] 柴新義,汪美英,許雪峰,等.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及開發策略[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4):365-367.
[5] 黃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食用菌,20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