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婷+周曉宇
摘 要: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而“工匠精神”這個屬于時代的詞語背后的啟示不容忽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逐漸由產品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向 基于產品提供綜合服務模式改變,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產制造業也逐步向服務型制造業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服務型制造業所面臨的現實境況,由“工匠精神”為出發點探尋出一條服務型制造業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服務型制造業;經濟轉型;工匠精神
一、引言
強調以人為本的工匠精神成為時代呼聲,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談及工匠精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德國,德國以其制造的精細,對質量的精益求精而成為百年經典的靈魂根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逐漸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發展要打破常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探索向服務型制造業的新路徑,這是本文研究的主題。工匠精神的內涵對服務型制造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改變當今服務型制造業前進的格局,當務之急便是服務重拾型制造業的工匠精神,打造一條專屬服務型制造業的“工匠之路”。
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服務型制造業的現實境況
服務型制造業是在經濟全球化、客戶需求個性化和現代信息技術出現的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創新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企業通過對客戶價值的關注,依托分散化的客戶集成,引導客戶參與到個性化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過程中,實現了企業產業模式從物理產品到或無形服務都向具有產品服務系統的轉變。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構建新的生產模式,搭建企業信息對稱平臺,推進新產品和技術的集成和開發成為重點。在現當代服務型制造業企業身上所面臨的深層次的困境和挑戰,尤其是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又被放大化,總結下來有以下三點。
1.延續“以產品為本”理念,信息不對等使需求供給不匹配
我國的制造業一直處于粗放模式的增值下,在服務型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中,生產性服務理論向服務型制造逐漸過過渡的階段,制造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逐漸加入了服務包,企業中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的界限劃的越來越模糊,兩個部門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服務對制造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服務型制造不僅要解決如何生產制造商品還要在生產產品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客戶群體,學會挑選客戶,并且挖掘客戶的深層次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組織越來越柔性化,生產管理模式越來越先進,然而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交流卻很難達到一致的平臺,企業的初衷是本著通過客戶的需求挖掘客戶的外延需求,并提供給客戶一套完整的方案,現實情況是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并沒有做到以人為核心,而是延續了之前的以產品為核心,并沒有真正將客戶的建議反饋到生產部門。反方向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影響,同樣的,這樣會導致滯銷問題又出現。信息不對稱的關鍵在與企業是否能真正轉變以產品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并強調主動性服務,讓顧客和中間制造部門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制造線過程中,在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里,解決好顧客和制造商之間的需求與供給的溝通問題,并切實了解制造業尾端的消費者的意愿和需求并探索深層次需求并與上端有機結合。提到以人為本必然會想起現如今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注入其中實現良性的產品生命周期循環,是發展服務型制造業的關鍵所在。
2.強調規模化生產,磨滅個性化發展
在工業化進程中,一次一次技術革新,新型產業革命推動產品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發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首先需要的便是生產方式的革新。從工業化的目標來看,追求產量的目標永遠在制造過程中占絕大部分,最終利潤計算中提高產量帶動的利潤的上升的著實客觀。在一次一次歷史探索中,追求產量最大化的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的最終結果便是規模化生產。以量取勝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經濟扭轉低迷的局面,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個性化發展在規模化的進程中也在被慢慢磨滅。規模化生產最大收益者是企業,顯而易見中國勞動力的人力紅利資本優勢已經逐漸退去,人力資本優勢逐漸轉移到越南柬埔寨一代,規模化讓企業節約了人力資本,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其他部門,力求更大的收益回報。從價值鏈體系角度看,微笑理論表明整條曲線附加值在于頭端和尾端,即研發與銷售,位于中間制造環節所能帶來的附加理論是有限的。
3.知識產權意識的缺失,致使低成本與高質量的不對等期望
質量問題的根源在于經濟理性的無限擴張,代表人本主義的工匠精神的存在空間被無限壓縮。正如盧卡奇認為,人類文明始終存在兩種張力,一種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特征的人本主義,一種是可計算化可定量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和經濟結合在現代社會里演變成建立在精細計算基礎上的技術理性和經濟理性,這兩種力量始終處于激烈的沖突之中。在現代社會里經濟理性主義精神取代了人本主義成為了工作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支撐中國工商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路上,質量產品低劣的雖然獲得短暫的利益,但也只是曇花一現,最終難免被淘汰的命運。不僅是產品的模仿,還有管理體系的山寨,生產鏈的抄襲,不想投入大筆的科研研發資金,從而去竊取現有的成果,生搬硬套不加以創新的套用,低成本帶來低質量的產品毋庸置疑。然而市場缺乏切實管理措施以及政府缺乏相應的懲戒措施一度使得當代制造業服務化進程耽誤不前。
三、重拾工匠精神,打造服務型制造業的“工匠之路”
1.微觀企業:重拾企業家精神,擺脫制度紅利的依賴心理
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著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轉型,從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型,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以往依賴于大規模的外資引進和勞動力的人口紅利的出口導向型勞動已經逐漸完成了歷史使命,無法適應了時代的當下需求,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屆時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的三駕馬車也需要從出口和投資向消費傾斜,調整經濟結構,為消費需求提供有效供給。在出口導向型經濟的“速度時代”,我國一大批企業家抓住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釋放出大量的制度紅利,在吸收紅利過程中經濟增長迅速。然而,在現階段的發展需求下,制度紅利達到飽和狀態,同質化產品的規模化生產也已經達到市場飽和甚至市場負荷,單純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已經失去之前的效力,創新驅動、技術驅動將成為企業、市場、經濟的新的增長動力,對服務型制造業來說,除了有效落實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還需要擺脫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的依賴心理,窮則思變,尋求新的技術型增長點,用自身力量追求新的發展。伴隨著制造業服務化的進程日趨推進,一方面,企業要從供給層面推動制造創新,挖掘科學技術改良與創新發明,窮其根本技術是活力源泉,也是企業發展的硬道理;另一方面,企業要從需求層面推動服務創新,探求管理體制的激勵和創新,努力契合市場消費群體的真實需求,這是在源頭創新的基礎上對企業的進一步高要求。要實現以上兩點,需要企業重拾四大要素中除勞動力、資本、土地之外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結合培養大量既熟悉新經濟又掌握傳統產業技能的人才,創造更多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2.宏觀政府:完善制度性保障,發揮市場競爭的淘汰機制
服務型制造業作是傳統產業理論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要讓要素驅動,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消費拉動轉型,就需要產品生產從規模化向精細化轉變,產品供給從同質化向異質化轉變,讓經濟活力源泉從制度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變,市場需要政府提供合理的保障性制度來保證市場的規范性和有序性以彌補市場滯后性與盲目性的先天缺口,制造業服務化作為一種全新的市場走向,需要制度性的有效引導和合理保護。政府、市場、企業三方構建成最堅固的三角形,服務型制造業在強有力的三角形庇護下才能夠更好的調整與發展。
在生產鏈中,政府政策至關重要,第一,改資助補貼為企業獎懲機制,引入積極有效的公平競爭機制。同時從金融、稅收、法律等方面營造良好的“軟”、“硬”發展條件,這樣,將服務型制造業中的企業擇優挑選,減少短板效應。同時設立技術創新優質基金,為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且有實質性進展的企業提供獎勵資金補貼,這也是為了進一步完善生產鏈中企業,給予企業能夠重拾工匠精神的資本。第二,培養工匠精神。完善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本的法律條文體系和監管執行機制,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成本遠遠小于技術開發投入的成本,法律的執行松弛和標準欠缺造成了現下保護不力或保護無據的尷尬境地。同時,相比較而言人力資本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想要培養工匠,或說是技術人員培養的投入成本遠遠不如挖墻腳或者抄襲他人來的快來的快,暴露了我國企業自身內部管理體制的漏洞以及相應法律維權意識的淡薄,其本質是企業家精神的缺失與法律制度對企業層面的忽視。
參考文獻:
[1]周靜芳,俞安平.服務型制造的差異化優勢及其形成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3).
[2]趙琪.向制造服務業模式轉化[J].中國中小企業,2010(03).
[3]肖忠群,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學科,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