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財稅新政下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發展之納稅籌劃
李 丹1(副教授),曾慶峰2
通過梳理近年促進小微企業“雙創”的財稅新政策,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上調、小微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起征點提高、小微企業購進100萬元以內的研發與生產經營共用設備一次性費用化、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稅收優惠、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圍、大學科技園稅收優惠等六個方面提出小微企業“雙創”納稅籌劃方案,并以具體案例分析小微企業“雙創”會計處理。
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財稅新政策;納稅籌劃;會計處理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多元化發展階段,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小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其規模相對較小,對于經濟環境以及稅收政策比較敏感。自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為提升小微企業創新力,減輕小微企業稅負,我國不斷完善涵蓋創新創業各個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
稅法改革有利于促進產品創新、工藝創新、體制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創新,使得創新創業活動的各個環節變得充滿活力。同時,小微創業者應當充分利用政策激勵,對稅收優惠預先進行科學的籌劃和安排,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1.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提高。產品創新可以促進全社會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提升市場的競爭力;而工藝創新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由于中小型科技企業財務基礎較弱,企業研發新產品的風險高、投入高,企業在沒有足夠利潤的前提下自然會降低研發活動的積極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新政策上調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了政策扶植的力度,從而降低了企業研發投入的風險和相應稅負,解決了研發投入資金難以持續的問題。從2017年1月初到2019年12月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允許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的比例從原來的50%上調至75%。
納稅籌劃方案一:A企業屬于中小型科技企業,研發出一款納米技術服裝面料高科技產品,2017年共發生研發費用400萬元,企業的利潤總額為850萬元,則:2017年應納稅所得額=850-400×75%=550(萬元),2017年應納所得稅額=550×25%=137.5(萬元)。相比原來50%的扣除比例,應納稅所得額減少100萬元,應納所得稅額減少25萬元。另外,需注意企業是否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條件。如果A企業科技人員指標得0分,就不能執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的稅收優惠政策。
納稅籌劃方案二:按照稅法規定,財政性補貼如果作為不征稅收入,根據配比原則,相應費用不可以在所得稅前列支。但是,結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上調的新政策,企業可以把財政性補貼納入征稅范圍,相應的研發費用可以加計75%扣除。例如,企業2017年取得財政補貼收入2000萬元,全部用于研發支出,那么研發費用實際可以多列支1500萬元(2000×75%),節稅375萬元(1500×25%)。
2.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優惠稅率限額調高。小微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范圍從年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符合這一條件的小微企業適用10%的優惠稅率,超過50萬元的適用25%的普通稅率。
納稅籌劃方案:B企業2017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00元,應繳納的所得稅為50000元(500000÷2×20%);C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01元,應繳納的所得稅為125000.25元(500001×25%)。應納稅所得額多1元,稅負就增加了75000.25元。起征點設置會導致臨界點附近納稅人稅負的躍遷,小型微利企業應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例如,通過給優秀科研人員多發年終獎等方式,使得應納稅所得額降低至50萬元及以下,節約稅款。
另外,D紡織企業資產總額為5000萬元,年營業收入為2000萬元,屬于小型企業,但是其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標準;E服裝公司從業人員有90人,超過50人的標準。以上兩種情況都不符合小微企業的標準,都不能享受稅率優惠。如果F企業服裝產品甲醛含量超標,屬于淘汰類產品,其也不能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3.小微企業購進100萬元以內的研發和生產共用設備一次性費用化。對于技術進步快和設備更新頻繁的小微企業來說,專門購買研發設備的成本高、經營風險大。為促進中小企業資源配置創新,提升企業內外部資源的使用效率,新政策規定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6個行業以及輕工、紡織等4個領域的企業購進專門用于研發活動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一次性扣除。
納稅籌劃方案:某小微紡織企業購進價值100萬元的研發生產共用設備,按照會計準則規定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假設折舊年限為5年。按照稅法新政策,100萬元可一次性提前確認折舊費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從5年減少到1年,使企業所得稅繳稅時間延遲了。特別是對于有自主創新能力且處于起步階段的小微企業來說,其生存艱難,設備投資占用資金多,折舊費占生產成本的比重高,加速折舊使其享受的優惠力度更大,受益更多。
4.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稅收優惠政策。隨著國民創新創業熱情不斷高漲,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日益增多,與之相關的人力資本的股權激勵稅收政策急需改革。財稅部門對股權激勵稅收政策進行了調整完善:第一,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行權環節延遲在股權轉讓環節一次性征稅。在公司經營發展成果確定后征收稅款,有助于解決公司在行權等環節納稅現金流不足的問題。第二,上市公司股息免稅。第三,企業或個人技術投資入股,可選擇投資入股當期暫不納稅,允許遞延至分紅或轉讓股權時,按股權轉讓收入減去技術成果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差額計算繳納所得稅。同時,高新技術企業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股權獎勵,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方案:孫先生所在的新三版H公司2017年實行雇員股票期權計劃。2017年3月18日,H公司授予孫先生股票期權60000股,授予價2元/股;該期權無公開市場價格,并約定2017年11月18日起可以行權,行權前不得轉讓。2017年11月18日孫先生以授予價購買股票60000股,當日該股票的公開市場價格為10元/股。2018年7月18日,孫先生以10元/股的價格轉讓上述持有股票。原政策下,在2017年11月18日(行權日)孫先生股票期權行權所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60000×(10-2)÷8×35%-5505]×8=123960(元)。按照新政策,孫先生在2018年7月18日就轉讓該股權獲得的增值收益,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適用20%的稅率征稅,孫先生行權后股票轉讓所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60000×(10-2)×20%=96000(元)。新政策不但使納稅時間遞延,而且節稅27960元。
5.創投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擴大。自2017年7月1日起,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創投主體由公司制和合伙制創投企業的法人合伙人擴大到天使投資個人。同時,新政策對創投企業投資對象從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擴大到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這解決了科技型企業初期貸款難、銀行放貸風險高的問題,通過鼓勵直接融資方式,投資者的資金會更好地配置于成長性強、經濟效益高的項目,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
例1:2017年某高新技術開發區設立了一家種子期科技型企業I企業,從甲創投公司獲得股權融資2500萬元。I企業2017年實現利潤300萬元,2018年實現利潤400萬元。2019年1月,甲公司將I企業的股權轉讓,轉讓價格為4500萬元。
納稅籌劃方案:I企業是軟件企業,自開始獲利年度起,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因此I企業在2017~2018年免繳企業所得稅。
自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種類發生了重大改變,保險行業迅速成為我國重要的社會保障體系組成部門,并逐漸發展成我國重要的經濟金融體系。保險不僅就有一般金融工具所具有的經濟屬性,還具有補償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管理職能。
享受優惠之一:甲公司擁有I企業100%的股權,I企業2017~2018年兩年共獲利700萬元,以股息方式全部分配給甲公司。甲公司從I企業分得的股息屬于免稅收入,則甲公司投資I企業比自營少繳納175萬元(700×25%)企業所得稅稅款。
享受優惠之二:甲公司可考慮在享受抵扣投資額的70%后的恰當時機出售股權。2019年1月甲公司轉讓了I企業的股權,股權轉讓所得=4500-2500=2000(萬元),甲公司投資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限額=2500×70%=1750(萬元),甲公司應繳企業所得稅=(2000-1750)×25%=62.5(萬元),可少繳稅款437.5萬元(1700×25%)。
6.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平臺稅收優惠。第一,對于符合條件的科技園自用以及無償或通過出租等方式提供給孵化企業使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第二,符合非營利組織條件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免征增值稅、免征企業所得稅,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確認的非貨幣性資產轉讓所得分期繳納企業所得稅。
納稅籌劃方案:服裝類院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引導和激發大學生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則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初期可以依托校科技園平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1.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會計處理。
例2:乙科技型中小企業于2017年1月1日研究開發一項新技術。該項目于2017年12月31日完成研究工作,轉入開發階段。研究階段共發生支出20萬元,其中職工薪酬10萬元、設備折舊費2萬元、用銀行存款支付的其他相關支出8萬元。會計處理:借: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20;貸:應付職工薪酬10,累計折舊2,銀行存款8。假設該企業2017年利潤總額為2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不考慮其他因素。2017年應納稅所得額=200-20×75%=185(萬元),2017年應納所得稅額=18×25%=46.25(萬元),較原50%的扣除比例少納稅1.25萬元。
2.小微企業購進100萬元以內的研發和生產共用設備一次性費用化稅會差異處理。小型微利企業購進100萬元以內的研發和生產共用設備費用化政策可以使企業用利潤提前彌補固定資產投入,但是企業稅前扣除的折舊總額并沒有改變,僅存在“先行扣除”的時間性差異。
3.創投所得稅優惠政策下不同抵減對象的會計處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38號)明確無論是公司制創業投資企業、合伙創投企業或者天使投資個人都將享有投資額70%的抵扣額度。但是,公司制創業投資企業抵扣的是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天使投資個人抵扣的是轉讓股權時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
例4:J企業注冊資本為1000萬,有丁公司、天使投資人戊某兩個股東,丁公司出資300萬元,擁有30%股權;戊某出資700萬元,擁有70%股權。現戊某將其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庚企業,轉讓價款為1410萬元,轉讓時J企業所有者權益除實收資本1000萬元外,有未分配利潤300萬元。相關財稅處理為:股權轉讓后戊某的轉讓收益1410萬元中210萬元(300×70%)為股息所得,500萬元(1200-700)應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假設不考慮其他稅費)2萬元[(500-700×70%)×20%]。2萬元應由股東戊某個人承擔,J企業做會計分錄:借:其他應收款——戊某2;貸: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2。如是丁公司轉讓股權,轉讓收益為600萬元,則丁公司要做會計分錄:借:銀行存款600;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300,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90(300×30%),投資收益210。
李丹,廖穎,張鑫.綠色稅收體系對小微服裝企業的納稅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6(46).
陳林峰.我國現行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稅收政策評析[J].稅務研究,2017(3).
段文濤.稅惠小微企業[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15.
F234
A
1004-0994(2017)34-0060-3
北京服裝學院校內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1615);北京服裝學院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11);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2017-11)
1.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北京100029;2.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