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根據“涉外”特點完善“一帶一路”財稅支持政策
●本刊評論員
我國自2013年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以來,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政策溝通、民心相通“五通”扎實推進,共同打造開放合作平臺,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的初衷正在成為現實,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持續增長也提供了新途徑、新動能。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帶一路”戰略及其實施成效作出了高度評價: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們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是因為它符合當代經濟運行規律,能夠滿足我國及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從一般的財富創造規律來講,是社會化的生產、分工合作、市場交換的擴大和便捷化使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從而使不同主體的資源稟賦能更高效率地用于財富的創造和福利生產。“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協同互利、共享共贏的新經濟模式推向了更廣泛的領域,必會產生巨大的績效。
在實施這一意義重大的戰略構想過程中,財政扮演什么角色,財政政策如何發揮相應的作用,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一項事關國家發展和多國合作的戰略,離不開公共資源的支持和公共政策的導向。“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需要相應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也需要相應的財政政策激勵和引導。財政部提出要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稅總局表示,將積極研究和認真落實服務“一帶一路”等三大戰略的稅收措施。“一帶一路”的財稅支持政策不可或缺。
公共品供給方面,一是通過財政預算和財政投資、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提供屬于純公共品的基礎設施項目,教育、文化項目,環保項目等。這包括為“一帶一路”服務的國內項目和與他國共建、為他國援建的項目。二是利用PPP、政府投資基金等工具,與社會資本合作投資于“一帶一路”項目。稅收具有激勵和導向功能。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家引導企業“走出去”,加大對沿線國家投資力度,需要合理稅務政策,包括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自貿區稅務政策、國際稅務合作政策等。
相關的財稅政策,需要緊扣“涉外”特點加以完善。一是與其他國家財稅政策相協調、相配合的問題。財稅支持政策要在符合相關國際協定的基礎上,保持我國企業的競爭力;要在尊重相關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政策協調,建立合理的與相關國家的投資保護協定,保障我國國家和企業的財產安全、投資收益、稅負公平,爭取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真正實現與其他國家共享共贏的目的;要在我國企業更大規模地走出去,資本更大規模地對外輸出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更廣泛的自由貿易區,削減關稅,也要開展國際稅收征管合作,反避稅、逃稅,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二是要加強對“走出去”的企業和投資者的公共服務,提高企業維護自身權益、抗御風險的能力,加快我國企業適應當地法治環境,融入當地的進程。三是要注重“民心通”,增加文化交流方面的財政支出,以爭取沿線各國人民的大力支持,為“一帶一路”建設目標的實現構建堅實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