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來成
加強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推進“一帶一路”戰略
●溫來成
本文從核心經濟利益、投資貿易活動環境、政府新時期重要職能等方面,論述了國際財稅政策協調的重要性,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稅制復雜,協調難度高;部分國家政局復雜、民族宗教問題突出,社會環境不穩,財稅政策協調困難等角度,分析了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所面臨的困難。在此基礎上,提出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進行發展戰略的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企業所得稅政策協調,關稅、反補貼稅、反傾銷稅政策協調,以及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財稅政策協調,以修改或簽訂國際稅收協定、投資保護協定,解決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在投資和貿易活動中的重復課稅、稅收優惠、稅收爭議處理等問題,促進投資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等政策建議。
“一帶一路”財稅政策國際協調
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內容為重點,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熱烈響應,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其中,財稅政策是國家公共政策的重要內容,涉及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貿易活動的各個方面,在政策溝通中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加強我國與相關國家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問題進行探討。
在我國推行“一帶一路”戰略中,與沿線國家開展政策溝通涉及諸多方面,其中,發展投資貿易關系,是優先考慮的內容。而財稅政策是國家治理和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是企業和個人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必須遵循的政策規范,因而在政策溝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
(一)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涉及雙方核心經濟利益
在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貿易活動中,就必然涉及稅收、政府采購、財政補貼、政府債券等財稅政策工具的使用,關系到兩個國家的核心經濟利益。對跨國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的收入和所得征稅,不僅關系到納稅人的稅收負擔,也涉及收入來源國的利益,以及居民企業所在國的利益;關稅稅率的高低,關系到兩國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和國際支付能力;政府采購市場的開放程度,涉及本國企業和外國企業間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等等。而在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各國外交、經濟政策都奉行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甚至國家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差異。能否得到合理的經濟利益,也是沿線國家是否愿意參加我國政府“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動因。我國政府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就是要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而通過上述財稅政策的協調,兼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我國的經濟利益,使雙方在投資和貿易中都能得到收益,互惠互利,公平交易,促進雙方經濟社會發展。這樣,“一帶一路”建設就有持久的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有效的財稅政策協調。
(二)財稅制度是投資和貿易活動的重要環境,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承擔著優化“一帶一路”建設環境的繁重任務
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貿易活動,需要遵守雙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和國際法,這些法律制度構成了投資和貿易活動的重要環境,其中,財稅法律制度是一個重要方面。由于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制度、行政管理體制、歷史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國財稅制度也有較大差異,需要通過政策協調,通過國際稅收協定、投資保護協定、經濟社會戰略定期對話等形式,解決企業、個人在投資和貿易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雙方的投資和貿易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雙方企業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和人員往來。特別是在目前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發達國家在國際投資和貿易中設置重重障礙,世界貿易組織新一輪談判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又增加了這種政策協調的難度。而良好的投資貿易環境,能夠減輕企業的負擔、穩定企業未來預期,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管理創新,擴大投資和貿易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從而在整體上促進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技術交流,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
(三)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是政府新時期的重要職能
推行“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而同沿線國家開展稅收、政府采購、財政補貼、政府債券等財稅政策的協調,是我國政府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時期的重要職責。在世界各國,財稅制度及政策都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這些方面屬典型的市場失靈領域,是企業和個人無能為力的領域。為有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我國財稅、外交主管部門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國際社會及時開展政策協調,為企業和個人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前所述,財稅政策協調涉及各國主權和利益,需要我國政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就相關問題開展協調。首先,國際財稅政策協調需要有適當的超前性。根據我國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以及我國和沿線國家投資貿易的狀況,優先選擇一些國家開展財稅政策協調,為兩國企業和個人大規模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這種政策協調如滯后于企業、個人的投資貿易活動,則往往給企業和個人造成負擔和損失,成為投資貿易活動的障礙。其次,政府需要增強國際財稅政策調節的主動性。政府需要根據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貿易活動的發展趨勢,以及目前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與相關國家開展財稅政策協調,而不能等到有關國家財稅政策已嚴重制約企業投資貿易活動時,才著手協調。再次,國際財稅政策協調的實效性。和其他地區相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較差,開展投資貿易活動的環境風險較大,因此,對財稅政策協調的要求較高,需要達到較好的實際效果,即能有效減輕企業稅費,降低投資和貿易成本,簡化辦事程序,促進投資貿易活動便利化,實現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共同繁榮發展。
我國政府和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得到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大部分國家的積極響應。2017年5月14日、15日,我國政府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等國家領導和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論壇,來自全球的4000余名記者注冊報道此次論壇,可以說盛況空前。會議期間,我國政府和有關國家簽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合作備忘錄,以及具體投資項目協議,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從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活動實際情況看,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還存在不少的實際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稅制復雜,協調難度高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六十多個,這些國家政治體制、法律制度復雜,給財稅政策的協調帶來了較大困難。從企業所得稅制度看,有的國家實行累進稅率,大部分國家實行比例稅率,有的稅率高于我國,有的低于我國,各國稅收優惠等也有較大差異。從政治體制上來看,有議會民主體制、總統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制等諸多體制。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將財稅政策研究和協調的重點,放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相對投入有限。因此,在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按照輕重緩急、重點突出的原則,研究有關需要重點協調國家的財稅制度與政策,加強雙方的相互理解。其次,做好財稅政策協調的各項準備工作,提出我國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預計對方的意見和訴求。再次,財稅政策協調達成一致意見,形成國際稅收協定或投資保護協定等成果,往往需要經過十分艱苦的談判、博弈,甚至是曠日持久的等待和討價還價,財稅政策協調充滿了變數和困難,需要一定的時間,其困難、復雜程度較大。
(二)“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政局復雜、民族宗教問題突出,社會環境不穩,財稅政策協調困難
從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看,有些國家政局不太穩定。如有的國家長期存在復雜的黨派斗爭,缺乏合作和團結,政權更替頻繁,甚至反復出現軍事政變的情況,國內政局經常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有的國家存在復雜的民族宗教矛盾,沖突不斷,缺乏和解,影響政局和社會的穩定。從沿線國家宗教信仰來看,有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等多種宗教。有些國家如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等,基本處于戰爭狀態,投資貿易環境較差。因此,在開展財稅政策協調的過程中,需要對沿線國家的政局風險、政權風險進行評估,優先選擇政局社會穩定的國家進行協調,降低有關國家政權更替和社會不穩給投資和貿易造成的損失。對高政局風險國家的政策協調需持謹慎態度。
(三)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需要重新修改國內財稅法律和政策
我國現行的財稅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后,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建立的,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投資和貿易方面,各項財稅制度和政策的主要導向,是吸引外商到我國投資,興辦三資企業,發展對外貿易,而當時我國企業到國外投資較少,因而制定相應的財稅制度和政策較少。而目前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技術實力大大增強,傳統產業普遍產能過剩,在某些技術領域相對領先,已基本具備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其他國家投資,輸出過剩產能,擴大經濟發展空間的時機,“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就需要進一步修改我國現行財稅制度和政策,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主要包括:建立我國居民企業、個人在國外投資所得納稅的抵扣制度與政策,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的稅收饒讓制度與政策,財產稅的制度與政策等。但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等法律制度是經全國人大批準的,其修改需要履行相應的法律程序,需要一定的社會共識和時間,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同時、國務院行政法規,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大量部門規章,也需要清理和修改,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四)部分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干擾
在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得到絕大多數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支持,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就是例證。但是,也有一些國家出于霸權主義和地緣政治的考量,不愿意看到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一帶一路”倡議有異議和干擾,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新版“馬歇爾計劃”,是中國爭取世界話語權、擴大勢力范圍,甚至奪取世界霸權的舉動等,不一而論。面對這種情況,一方面,需要對這種言論及時進行批駁,揭露其不良用心,以正視聽,排除各種干擾。另一方面,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真誠合作,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新時期國際互惠互利的投資貿易政策,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的典范。
根據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需要和目前同沿線國家投資貿易的具體情況,以及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認為,在近期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積極開展國際財稅政策協調,為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財稅政策協調
在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財稅政策協調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發展戰略的協調。發展戰略是各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具有前瞻性、戰略性、長期性的特點。一個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會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財稅制度和政策也要服從和支持國家戰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不少國家已有明確的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如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新經濟計劃,其核心內容是推動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目的在于激發經濟活力、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俄羅斯大力倡導跨歐亞大通道建設;文萊提出“2035年愿景”;歐盟提出“歐洲投資計劃”;英國提出英格蘭北部振興計劃;埃及提出“蘇伊斯運河經濟帶”等。我國在與上述國家進行財稅政策協調時,能夠努力與這些國家戰略中的重點內容和項目進行對接,就能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有效兼顧雙方的利益,得到所在國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大力歡迎和支持,大大提高政策協調的效果,加快政策協調的速度,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目標。
2、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財稅政策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個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運行周期,如經濟處于衰退階段,或者處于繁榮階段等,在不同的經濟運行階段,政府采用不用的宏觀政策進行調節,包括財稅政策。因此,在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進行財稅政策協調時,也需要注意與該國當時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例如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或者中性財政政策,以更好地開展投資貿易活動。如一國處于經濟衰退時期,為了刺激政策增長,就會鼓勵投資,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則有利于我國企業到該國投資。通過兩國財稅政策協調,解決企業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增加和擴大我國企業在該國的投資,既有利于促進該國經濟增長,又有利于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投資,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反之,如果我國財稅協調的方向和投資所在的宏觀經濟政策相反,與其實際需求不相吻合,則協調很難打開局面,或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3、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進行企業所得稅政策協調,修改或簽訂國際稅收協定、投資保護,以解決在投資和貿易活動中的重復課稅、稅收優惠、稅收爭議處理等問題。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開展投資貿易活動中,企業所得稅是重要問題之一,涉及重復課稅、稅收優惠、稅收爭議處理等諸多方面。目前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54個國家簽訂了稅收協定,還有十多個國家沒有簽署。就已簽訂稅收協定國家的具體情況來看,大部分稅收協定簽訂于20世紀80、90年代,相關內容較為陳舊,和目前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有一定地差距。因此,企業所得稅協調是稅收政策協調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包括:(1)企業生產經營常設機構的認定。是按照注冊登記,還按照實際生產經營的場所等。其關系到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認定,以及相應權利義務的確定。(2)稅收管轄權的協調。即對稅收來源地管轄權、居民稅收管轄權或公民稅收管轄權的協調。我國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在承認所在國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優先的前提下,我國政府也要行使居民或公民稅收管轄權,以維護我國的主權和利益。但可以通過稅收協調,盡可能消除或重復課稅,減輕企業負擔,鼓勵企業對外投資。(3)收入、資產、成本費用、關聯交易等所得稅要素的界定。需要根據“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需要,對于所得稅征收過程中的收入、資產、成本費用、關聯交易等要素等進行重新界定,既能消除重復課稅,減輕納稅人負擔,鼓勵投資貿易活動發展,又能防范和打擊各類避稅、偷逃稅行為,維護各方利益。(4)稅收優惠政策協調。一般而言,各國為了吸引投資,制定了一定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為了企業得到優惠政策的好處,需要在國際稅收政策協調中,以稅收協定等形式規定,企業在回到本國納稅時能享受稅收饒讓待遇,即視同已納稅。(5)稅收情報交換。從國際稅收實踐看,有關國家情報交換,是防范和打擊各類避稅、偷逃稅行為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一帶一路”所得稅協調中需要進一步完善。(6)納稅爭議處理機制。由于各種財稅法律制度的差異,在財稅制度和政策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雙方有爭議的問題,需要通過爭議處理機制,及時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企業所得稅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4、與“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關稅、反補貼稅、反傾銷稅政策協調,促進貿易的自由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按照入世承諾,將關稅降到了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水平。近年來,世貿組織在開展新一輪關稅談判方面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于是各國又轉向通過雙邊談判,建立各類自由貿易區,以降低關稅、減少壁壘,擴大投資與貿易。近年來,我國與一些國家和區域組織簽訂了自由貿易區協定,如和澳大利亞簽訂的自由貿易區協定,與東盟國家簽訂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等。據統計,我國已簽訂15個自貿區協定,涉及23個國家或地區。從上述情況看,我國與絕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沒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存在很大的潛力。通過財稅政策協調,條件成熟時,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大幅度降低關稅,促進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發展,服務各國經濟社會進步。即使不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通過財稅政策協調,能在一定程度上爭取優惠政策,降低關稅稅率,也有利于我國和相關國家發展貿易關系。同時,有些國家有反補貼稅、反傾銷稅制度與政策,通過財稅政策協調,相互溝通信息,盡可能消除有關國家對我國商品發起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以及征收高額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的可能性,為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發展。
(二)我國與國際社會的財稅政策協調
除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調財稅政策外,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我國政府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國際上與國際社會進行整體財稅政策協調,為“一帶一路”戰略創造良好的條件。即利用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會議,以及我國參加的“G20峰會”、“77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會議等契機,宣傳我國的財稅政策主張,以及對國際政治經濟的意見,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1、向國際社會準確宣傳、解讀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政策的具體內容,消除誤解、駁斥歪曲報道,爭取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更多的支持。在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有些國家有意解讀為“新版馬歇爾計劃”,認為是中國擴張勢力范圍、甚至是新型的霸權主義等等,大體和以前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一致。特別是美國、日本等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心態復雜,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懷有戒心。因此,通過各種國際場合宣講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真實含義,說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具體內容,表明我國政府態度,贏得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可為財稅政策協調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參與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制定,逐步使我國的財稅政策主張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成為國際規則的組成部分,可以大大降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具體國家財稅政策協調的難度。二戰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一直由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盡管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逐步崛起,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運行不可忽略的影響,但發言權有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技術實力的增強,特別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發展中國家吸收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以及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攬子貨幣后,我國在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場合的話語權有所增強,因此,需要利用各種國際場合和機會,推廣我國的財稅政策等主張,參與或主持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制定,盡可能使我國的財稅理論主張、財稅政策設計、財稅管理制度等逐步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成為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一部分,維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利益,逐步改革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公私合作特許經營項目全生命周期財政風險監管技術研究”〈批準號15BZZ058〉、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2015年度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1]溫來成.完善財稅政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財政,2017,(12).
[2]習近平.攜手“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演講[N].新華社.2017-5-14.
[3]楊志勇.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財稅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5,(06).
中央財經大學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