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明 楊清源
“一帶一路”新藍圖下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財稅政策建議
●李順明 楊清源
“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凝聚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識,傳遞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也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新機遇。為激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需要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引導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大家庭,參與經濟貿易合作,助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企業經貿合作財稅政策
2017年5月14—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共有13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的1500多位貴賓出席本次盛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參加論壇開幕式、圓桌峰會等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向與會各國、各地區貴賓闡述“一帶一路”建設新思想新思路新倡議,得到與會人員廣泛認同和贊譽。論壇圓桌峰會發布的聯合公報彰顯了會議取得的重要成果,凝聚了國際合作新共識,描繪了發展新藍圖,即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以應對經濟挑戰、支持經濟政策協調和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協調聯動發展、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新成果、架設各國民間橋梁打造開放包容發展平臺等,對于全面建設開放型經濟、實現自由包容性貿易并打造世界人類經濟命運共同體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建設新藍圖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挖掘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將迎來新機遇。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實現了合理有效的對接,經過共同努力收獲了首期成果,不過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加上政治體制、財稅制度等差異明顯,將會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形成一定的障礙。為此,從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角度著手,進一步開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財政稅收等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支持完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產能、貿易、服務等合作活動,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經濟命運共同體,成為全面深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攻關課題之一。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4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以來,世界各國給予高度評價,更有相當一部分沿線國家積極參與,將理念變成行動,與我國的政策溝通逐步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逐年改善,資金融通穩步推進,實現了由愿景規劃轉化為豐碩合作成果的現實。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由中國2013年倡議籌建并于2016年正式組建開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員從最初創立時的57個增加到了77個,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政府在2014年倡議設立的絲路基金,如今首批投資項目已經正式啟動,實際撥付投資金額達到53億美元,詮釋了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運營宗旨;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先后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額突破180億美元大關,同時還取得了為項目所在國家帶來約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的重大成就……
在本次高峰論壇上,與會各國、國際合作組織和地區領導人一致達成了包括“積極推進戰略對接,密切政策溝通”、“全面深化項目合作,促進設施聯通”、“全面擴大產業投資,實現貿易暢通”、“努力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資金融通”和“合理增強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五大類、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這些共識和成果清單的集中出臺,給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中國企業“走出去”進一步獲得政策保障
為了保障戰略對接和實現政策溝通,中國政府與蒙古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家簽署政府間政治經貿合作諒解備忘錄,與匈牙利政府簽署了共同編制雙方合作規劃綱要的諒解備忘錄,與老撾、柬埔寨分別簽署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雙邊合作規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我國財政部與有關國家財政部共同核準《“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發改委與希臘、捷克等國有關部門簽署合作文件,等等。
這些合作文件的成功簽署,不僅證明“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得到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認同,而且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有機對接搭建了良好平臺,同時密切了相互間的政策溝通,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為系統的政策保障。
(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向進一步明晰
為完善“一帶一路”設施互通條件,中國政府分別與白俄羅斯、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簽署國際運輸及戰略對接協定,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水資源領域諒解備忘錄;中國與巴基斯坦政府有關部門簽署中巴經濟走廊項下開展巴基斯坦1號鐵路干線升級改造和新建哈維連陸港項目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與合作框架協議,等等。
為推進產業投資,實現貿易暢通,中國政府先后與巴基斯坦、老撾等沿線30個國家政府簽署經貿合作協議,與格魯吉亞政府共同簽署中格自貿協定文件,與斯里蘭卡政府聯合簽訂投資與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阿富汗政府則簽訂海關事務合作與互助協定。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與60多個國家相關部門及國際組織共同倡議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中國有關部委還分別與尼泊爾、摩爾多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有關部門簽署跨境合作區、電子商務合作、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合作規劃,等等。
這些合作成果文件的簽署,再加上民生投入與民心相通方面的合作文件,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一步鋪平道路、指明方向,明確參與合作的領域,提供整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新平臺。
(三)中國企業“走出去”融資渠道更為通暢
為了解決“一帶一路”融資難問題,中國財政部在與有關國家財政部共同核準《“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的基礎上,又與亞洲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世界銀行集團等6家多邊開發機構簽署加強“一帶一路”倡議下有關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聯合多邊開發銀行將設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中國政府還對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國家發改委設立中俄地區合作發展投資基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分別設立1000億元額度的專項貸款,等等。
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與各國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金融合作協議的簽署,不僅有利于解決“一帶一路”建設資金問題,也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為暢通的融資渠道。
如前所述,“走出去”戰略,就是中國企業為了能夠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輸出勞務和貨物等方式,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支持有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經營合作戰略。
本次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開展國際合作,加強政策協調,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協同聯動發展經濟共同體”的倡議,得到與會各國、國際組織領導人的積極響應,進一步拓寬了開放發展的空間,鋪平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因此,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新藍圖的內容,科學落實中國政府與有關國家簽署的合作文件及達成的成果清單,合理引導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走出去”的路徑。
(一)對接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穩妥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一國投資者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到目的國投資建廠、并購國外企業的經濟活動。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不僅能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也能適度降低運營成本和防范匯率風險,使投資者在獲取相應投資收益的同時強化自身國際競爭實力。
“一帶一路”的新倡議,就是通過引導資本“走出去”,利用新資源,拓展新市場,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此,有關政府部門要從產業和區域發展角度進行引導,幫助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合理對接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妥善處理好國家宏觀經濟目標與企業經營目標的關系,將自身優勢與沿線國家發展方向和重點聯系起來,推動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和優勢產能走出去,拉伸產業鏈,用好國內外兩種經濟資源,拓展市場空間,實現企業利益與國家目標的有機銜接,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經濟新模式。
(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合理開展對外承包工程
“一帶一路”新藍圖中,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明確與相關國家開展各類設施聯通項目及民生投入合作項目的合作。比如,與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3個國家簽署國際運輸及戰略對接協定,與巴基斯坦簽訂中巴經濟走廊相關鐵路線升級改造項目和新建哈維連陸港口的諒解備忘錄及合作框架協議,與柬埔寨簽署基礎設施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與相關國家簽署中歐班列合作協議,等等。
這些合作項目文件的成功簽署,給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帶來新的契機。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行妥善梳理,對照我國企業在規劃設計、修路架橋、建筑施工、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逐個加以對接落地,在滿足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同時,夯實各國發展基礎,營造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環境。
(三)遵循互補互利原則,扎實推進貨物服務貿易
本次高峰論壇上,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與相關國家在產業投資與貿易暢通方面簽訂了眾多合作協議,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從沿線國家汲取發展動力和讓中國的發展惠及沿線各國提供了新平臺。
當然,可持續的、能使各國政府與廣大老百姓獲益的經貿合作,應該是互補互利的。如我國老百姓喜愛的方便面,就為中國與東盟有關國家打造了互利共贏的一種經貿合作模式:帶動了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特色方便面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600萬噸、金額高達49億美元的棕櫚油貿易,消化了印度尼西亞種植戶的棕櫚殼,轉化為電能點亮了新加坡的節能燈……
因此,在推動經貿合作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中國現有產業、技術優勢,著力將中國企業發展與沿線國家發展和百姓需要有機對接起來,逐步構筑互補互利的共贏發展局面。
(四)探索協同發展模式,科學推動技術服務合作
為了運用國際最新的技術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搶抓新工業革命的發展新機遇,保持經濟增長活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中國政府在本次論壇上發出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劃》的倡議,合作內容包括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加強科技園區合作和支持技術轉移等四項行動計劃;中國科技部也與蒙古國等國家有關部門簽署了開展科技合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
從共商共建共享經濟模式出發,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引導研發能力強的各類企業采用獨資、合資、收購等方式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組建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高技術企業,“走出去”推動技術服務合作,充分挖掘、利用沿線國家的優勢智力資源,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實力,引領先進產業發展潮流。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財稅優惠政策,如財政部于2012年7月發布為企業“走出去”提供直接補助和貸款貼息的通知,寧夏回族自治區2016年撥付外貿專項資金補貼企業走出去,等等?!耙粠б宦贰苯ㄔO新藍圖吹響了我國開放發展的新號角,對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產生積極影響,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落實成果清單,更需要按照系統性、全局性要求不斷完善財稅政策體系,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可持續的政策保障。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增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后勁
1、支持地方財政設立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為鼓勵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投資機會并提供相應的投融資服務,2014年12月29日由中央組織4家金融機構聯合設立絲路基金,首期注冊資本為100億美元。2015年4月,絲路基金第一單業務投資中巴經濟走廊合作項目,產生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為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莊嚴宣布,向絲路基金新增資本1000億元人民幣,增強其整合沿線國家資源和國際金融機構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拓展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投資合作層次和空間,更好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理念。
筆者建議,在國家設立絲路基金的基礎上,還要支持地方財政在預算安排中設立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支持轄區內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開發市場、出口貿易等活動,通過規范程序審核后予以資金扶持。
2、用好財政補貼、財政貼息政策工具。作為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兩大手段,財政補貼和財政貼息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在不違背WTO規則的情況下,建議各級政府對相關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對外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對外承包工程、跨國產能合作、出口貿易等活動的前期工作經費予以適當財政扶持,對“走出去”企業用于項目經營的國內外貸款予以合理的貼息補助,激發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積極性。
(二)完善稅收政策體系,激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活力
1、設立對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受國際環境變化和沿線國家經濟水平、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影響,企業“走出去”可能會遇到政治、經營、匯率等方面不可控風險,從而影響其經營的后勁和“走出去”的積極性。
因此,建議國家稅務總局依法允許“走出去”企業按照一定標準計提設立對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減輕其稅收負擔。當“走出去”企業實際發生對外投資損失的,可在法定范圍內進行合理抵扣。
2、規范處理稅收抵免辦法。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5號)規定的有關條款,相關企業只有在與中國政府簽署稅收協定的國家或地區獲取的所得,按照該國或地區的稅收法律法規享受了免稅或減稅待遇,而且該免(減)稅數額符合雙邊簽訂的稅收協定條款中明確規定視同已繳稅額可以在中國應納稅額中抵免的,該免(減)稅數額才能夠作為企業實際繳納的境外所得稅額用于辦理稅收抵免。
不過,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尚未能夠與“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或地區談簽稅收協定,從而無法讓“走出去”企業享受125號文所規定的稅收饒讓抵免優惠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
為響應“一帶一路”新藍圖的建設要求,對于企業到尚未與我國政府簽署稅收協定的沿線國家或地區開展投資、承攬工程、產能合作等項目時,建議比照125號文給予享受有關稅收抵免的優惠待遇,免除“走出去”企業的后顧之憂。
3、加快中國與沿線國家稅收協定談簽與執行工作?!耙粠б宦贰苯ㄔO新藍圖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將成為一種大趨勢,而稅收協定是避免雙重征稅的制度保障。
為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快與尚未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或地區進行談判和溝通,進一步擴大稅收協定談簽范圍,明確稅收合作條款,并督促各級稅務部門依法執行,營造良好投資氛圍,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沿線國家建設。
4、建立健全中國企業“走出去”稅收服務宣傳機制。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成為主流趨勢的背景下,建議由國家稅務總局、各級政府、地方國稅與地稅部門,根據需要分別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稅收服務‘走出去’企業專場活動”,通過稅企溝通和部門合作平臺,把握“走出去”企業涉稅需求,宣傳介紹沿線有關國家稅收政策,解答企業涉稅問題,強化稅收服務手段,引導企業防范稅收風險。同時,更應該遴選和邀請一些有對外合作成功經驗的企業,在“稅收服務‘走出去’企業專場活動”上介紹經驗和分析可能風險與應對舉措,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穩妥到沿線國家開展投資、承包工程、服務貿易等提供借鑒經驗,實現政府與企業多贏目標?!?/p>
(本文為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一般課題《“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與東盟聯建產業園的財稅合作機制研究》(15BJY008)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西財經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1]李春根,鮑少杰.對外直接投資、“走出去”企業與稅收扶持[J].當代經濟管理,2010,(12).
[2]溫來成.完善財稅政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財政,2017,(12).
[3]肖振生.數說“一帶一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新華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全文)[EB/OL].(2017-5-1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 2017-05/16/c_1120976848.htm.
[5]嚴涌.外經貿企業“走出去”財稅金融政策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2,(10).
[6]趙銀平.“一帶一路”——習近平之道[EB/OL].(2017-5-1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9/c_129607528. htm.
[7]《支持企業“走出去”財稅政策研究》課題組.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財稅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5.
[8]朱沫,藏傳杰等.完善“走出去”企業稅收政策和服務體系[N].中國稅務報,2016-11-30.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