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互聯網時代下的金融亂象
主持人:結合背景材料和您多年來對金融業發展的觀察和了解,請談談當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哪些弊端?當務之急需要著重解決哪些問題?
黎昭:去年我們針對中央、地方金融監管機構以及轄區金融機構做過調研,就我們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中央與地方風險處置職責實踐中尚未落實,在風險處置實踐中仍以事件為驅動,導致風險處置成本增加。二是在實踐中實質性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目前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但對于部分領域、業務卻又存在監管空白或監管交叉問題。三是目前的分業監管模式更加注重微觀審慎監管,宏觀審慎管理相對薄弱,貨幣政策在地方傳導不暢問題也存在。四是金融監管基礎設施和縣域金融監管力量都很薄弱,互聯網金融需加強改善型監管。
至于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的發言中已經說得很清楚:“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增強金融監管協調的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及時有效識別和化解風險。”
陳華清:金融監管是抵抗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要想使金融監管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成為經濟發展的保護傘、防火墻,就必須突破傳統金融監管的模式。當前金融監管模式主要弊端及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包括:一是監管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探索。我國當前對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往往停留在對金融機構的調整上,多局限于形式上的分合。深層次的改革,不應只局限于形式上的分合,而更應看重全方位的改革。只有明確改革重點,改革效果才能顯現,須配套國企改革、管理體制改革、制度建設等相關系列改革,多管齊下,才能使金融監管模式更符合形勢發展需要。二是適應混業經營是金融監管發展的必然。我國現有金融監管體制的主體構成是“一行三會”,這實際上是參考了美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模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減輕金融腐敗等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混業經營成為大趨勢,之前分業監管的體制已不再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態勢,需要隨之作出相應調整。三是走向國際是金融監管發展的趨勢。當今金融市場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國與國的界限,一國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早已突破了傳統的國界線,而是向全世界延伸開來。因此,金融監管必將同樣走上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國際化的金融風險,迎接國際化的金融挑戰。
吳建軍:目前,“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制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協調,多頭監管與交叉導致監管沖突及監管缺失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實體經濟增速下行與金融監管體制滯后于金融市場發展的雙重作用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監管套利,導致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并自我膨脹,金融業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擴張速度過快,杠桿率不斷提高。在沒有實體經濟與之匹配的情形下,金融業資產負債表的盲目擴張意味著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累積,也勢必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穩定運行。因而,隨著金融業發展逐漸走向混業化、互聯網化以及創新化,以金融機構為監管對象的監管體制已不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現實,應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建立統一的監管框架,根據金融業務強化功能監管,并實施有效的行為監管,從而完善金融市場的功能,提升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李虹含:目前的分業監管體系當中存在監管真空、監管重疊和監管套利三個主要問題。特別是在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各類地方性資產交易平臺等金融創新活動的不斷出現之下,多層嵌套問題突出,金融創新利用銀行、證券、信托、基金、保險等多個領域的監管空白之處進行監管套利;另外,多重監管使單個產品可能隸屬于多個監管部門,造成交叉監管和監管真空。
主持人:針對泛亞、e租寶風波等金融事件,中央啟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專項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達4979家,累計問題平臺達3209家,在運營平臺1770家。6月P2P網貸行業全國成交額為2217.7億元,同比上漲63.07%,有效提升了公眾對P2P的信心。這種“運動式執法”有哪些利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如何從根源上治理各種互聯網金融亂象?
黎昭:“運動式執法”的好處在于會在短期內加速部分問題平臺風險暴露,遏制問題平臺進一步發展,有利于監管當局盡快應對和處置風險事件;弊端在于這種類似于“一刀切”的執法模式,容易給投資者營造一種恐慌氛圍,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對資金進行撤離,不少平臺公司也“無辜躺槍”,一些原本經營較為困難的小平臺公司面臨更加艱巨的外部環境,這實際上也是滋生了風險。
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從根源上治理各種互聯網金融亂象,重點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樹立監管權威。考慮加快修訂現有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以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明確互聯網金融涉及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設定監管罰則,樹立監管權威。二是加強互聯網金融全程監管,防范金融風險。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準入管理,履行相關備案手續,明確設立標準和條件;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行為監管,實施有限牌照管理,對其業務產品要建立負面清單制度;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信息數據管理,制定互聯網金融平臺管理標準和技術規范,有效設置安全防火墻,確保平臺安全運行。相關監管部門要對互聯網金融機構信息系統、信息服務、信息內容進行監管,掌握監管數據。三是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合作,應對問題平臺。目前互聯網金融問題平臺呈現出發展迅速、消亡迅速、跨地跨界經營、虛假交易和劣質交易多等特點,對其實施日常監管涉及工商、商務、金融監管部門、地方金融辦、公安等部門,各監管部門要相互協作,共享監管數據和信息,統一監管行為,形成監管合力,有效遏制問題平臺的產生。
陳華清:所謂“運動式執法”,就是通過集中優勢人力物力,對違法犯罪現象形成“拳頭”攻勢。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收到較好的效果,但由于這種執法行動本身所具有的“時效性”,所以不可能收到長久之效。因此,我們在肯定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取得的相關成績的同時,應探索治理互聯網金融亂象的長效機制及持續性做法。要本著規范與發展并舉、創新與防范風險并重的思路,建立和完善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的監管長效機制。一要增強平臺的信息透明度,投資者才能有效評判風險、理性投資,避免陷入“高收益”騙局。二要加強資金監測和風險監測,強化風險監管,完善中央地方雙層金融監管體制,中央加強對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協調指導。三要規范金融產品,所有金融產品無論線上線下都必須表明產品的金融屬性,存款、貸款、基金、債券、股票、集合投資計劃、資產產品計劃等都必須明示產品的名稱。
吳建軍: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的缺陷,在促進資金供需雙方有效匹配方面也具備某些優勢。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虛擬度高,許多互聯網金融機構運作不規范,不具備必要的資質,對投融資方了解不夠,因而信息不對稱現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而且很多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高杠桿下運行,個別互聯網金融機構一旦出現兌付問題將具有傳染性,負外部性問題也更為明顯。中央針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專項整治是維護金融穩定發展大局的需要,對于規范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秩序,提升公眾對互聯網金融的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互聯網金融不同業態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即使同一業態不同平臺所處的階段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應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在監管過程中加強監管協調,強化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
李虹含:運動式執法容易造成出現問題才監管,出現漏洞才補齊的弊端。容易給投資者造成實質損失之后才進行監管,這種監管屬于事后型監管,容易產生金融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主要是源于中國金融抑制與金融資源稀缺等問題的存在,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深入,互聯網金融生長的土壤開始逐漸消解。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后五大行就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專門服務于在金融抑制時期未得到有效服務的企業與居民個體。
主持人:有專家認為,對于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金融異象,其根源是金融改革與實體改革的節奏不匹配,金融改革的節奏較快而實體改革的節奏較慢,由此導致金融風險的顯著上升。此次全國金融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將“回歸本源”列為金融工作的首要原則,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協調兩者間的矛盾,使金融監管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黎昭:金融需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金融監管的核心就在于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實際上,金融市場、業務創新發展的速度快于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這個本身并不是問題。問題就在于金融發展脫離了實體經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脫實向虛”。一旦金融發展完全脫離了實體經濟,就會衍生為“泡沫經濟”,這一點是危害最大的,也是我們金融監管的核心所在。因此,金融監管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從頂層設計上來看,就是要引導,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從具體監管行為上看,就是要規范,規范金融主體的行為,明確金融創新的邊界,防止金融創新過度自由化,進而引發泡沫經濟。
陳華清:如何把握好實體經濟發展同金融改革深化之間的關系,使金融監管很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一是明確金融改革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質要求。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實體經濟是金融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不僅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失效,也會放大金融體系自身的脆弱性,金融改革應當把發展轉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如何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需求上。二是著眼實體改革以推動金融深層次改革。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與金融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同時必須看到,經濟社會的深層次變化對金融業的挑戰,實體經濟發展現狀對金融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只有立足實體經濟改革,才能尋求深層次金融改革。三是明確金融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通過推進金融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體系,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要。
吳建軍:理論與實務界對金融的理解有所差異,結合實體經濟從本質上考察,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實現資源的跨期配置,促進儲蓄向投資的有效轉化,進而實現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金融是內生于實體經濟的,任何試圖通過發展金融來促進經濟增長的觀念不但不符合經濟運行實踐,也是危險的。近年來出現的金融異象與對金融認識的偏差存在一定的聯系。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再塑融資主體以及作為儲蓄投資轉化中介的金融機構,使之成為權責明晰的經濟主體,而一味追求金融規模擴張以及金融產品多樣化,只能使潛在金融風險不斷累積,而對于提升實體經濟運行并無實質性意義。另外,金融在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合約,由于金融合約的內容寬泛、形式多樣,合約的不完全性較其他合約(比如商品市場、要素市場的合約)更突出,其市場失靈的危害更嚴重,因而,必須實行有效的監管,以克服金融合約不完全性帶來的弊端。同其他類型的合約一樣,金融合約各主體的權責明晰、競爭充分是金融與實體有效匹配的必要前提條件。總之,金融與實體之間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矛盾,在權責清晰、市場有效運行時兩者具有一致性。
李虹含:金融創新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實體改革目前還未找到新的增長點與轉折點、著力點。金融創新快于實體改革是必然的矛盾。正如美國次貸危機是金融創新過度導致的惡果一樣,金融改革過程中必然要注意節奏、力度、方法,金融監管便是很好的提供措施、方法與邊界的有效手段。逆風向監管是協調兩者矛盾的最主要措施。當金融創新過快時必然要使用金融監管來加以規制,使金融創新能夠回歸服務改革、發展的本源。
管體制路在何方?如何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本期監督沙龍圍繞以上話題展開探討,全面深入剖析當前我國金融監管改革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