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夢
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需要對新聞價值重新定位,對新聞價值的屬性做出調整,滿足更多人的需求,體現出新聞的價值。第三媒介時代下,新聞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周期在縮短,為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提供了技術支持。
第三媒介時代的到來對于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能夠獨立完成以下工作: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不同崗位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工作技能不同。一篇新聞報道需要把多種技能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實效性,才能體現出新聞的價值。但是,在第三媒介時代,很多新聞報道并不是由新聞工作者報道出來的,而是由社會民眾公布出來的,這讓很多新聞工作者感到困擾。但是,新聞事件每一分每一秒都會產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還是新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都無法保證新聞事件發生時在現場。第三媒介時代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融合思維,注重合作,充分發揮出第三媒介的作用,借助各界的力量來完成新聞采集和制作。
傳統形式的新聞報道更加注重新聞事件本身,但是對于歷史資料的融合比較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平臺信息的儲存量非常多,新聞報道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歷史資料可以融合到新聞報道中,最大化的挖掘新聞報道的價值。除此之外,傳統新聞報道對于社會大事件的關注度比較高,但是對于社會個人事件的關注度比較低。但是,在第三媒介時代,新聞媒體對于社會上個人事件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受眾也可以使用微博等工具上傳社會新聞,如果社會上個人事件比較凸顯就會變成社會事件,影響力也會擴大。第三媒介時代下,新聞媒體也更加關注受眾的實際需求,注重細節。傳統新聞對于新聞價值的判斷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傳統新聞無法照顧到所有受眾的感受,也不了解受眾的實際需求。第三媒介時代可以做到關注用戶的動態和需求,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形式的新聞報道。不同的新聞報道具有不同的屬性,也具有不同的價值,新聞價值并不是相互隔離的,而是具有一定關聯性的。
在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工作者距離新聞事件發生地點越近,新聞的價值就會越大,新聞報道的真實度就會越高。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如果將新聞工作者接近新聞事件發生地的內涵僅僅局限于地理位置還不夠全面。在第三媒介時代,即便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不在現場,但是在場的受眾如果可以第一時間把新聞事件的情況發給新聞工作者,那這樣的新聞報道也具有較高的價值。在第三媒介時代,信息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傳輸速度非常快,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網絡平臺上就會出現不同形式的報道,各個網站也會相互轉載新聞報道。事實上,受眾對于國家大事件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受眾對于身邊的事件關注度比較高,這些社會事件與受眾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聯系,新聞媒體必須站在受眾的角度報道新聞事件,新聞報道必須源于受眾的實際生活。新媒體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受眾也可以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隨時隨地的發布自己的看法,抒發情感,這樣就縮短了新聞媒體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體現了新聞價值。顯著性也是新聞價值的體現,這就需要社會名人發揮作用,發生在名人身上的事件更加能引起受眾的關注。第三媒介時代對于名人的界定有了新的變化,傳統新聞報道中的名人多為社會公眾人物或者娛樂人物等等,但是第三媒介時代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都可以成為名人。名人不再受到時間和身份的限制,這更體現了新聞報道的親民性。在傳統媒體環境下,新聞顯著性價值的判定多由新聞工作者來判定,這其中必定會參雜個人情感和因素,影響評判的公正性。在第三媒介時代,每位受眾都可以成為新聞顯著性價值的評判者,這樣的評判才更加公正,而且新聞顯著性價值可以通過數據統計出來,展現在受眾面前,用數據說話,讓人信服。
在第三媒介時代下,新聞工作者必須增強合作意識,在很多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工作者無法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但是在場的受眾可以借助新媒體把相關信息傳輸給新聞工作者,同樣可以體現出新聞接近性價值,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第三媒介時代下,新聞工作者必須站在受眾的角度,多關注受眾身邊的事件,提高受眾對于新聞報道的關注度,體現新聞價值。第三媒介時代可以做到關注用戶的動態和需求,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形式的新聞報道,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新聞報道的對象是人,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原則,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價值。
[1]李沁.“第三媒介時代”新聞價值的定位與建構[J].當代傳播,2015(04):41-44+48.
[2]白山,代安楠.論“后民生時代”民生新聞的價值及定位--公共新聞理論的再解讀[J].新聞傳播,2016(02):59+61.
[3]慎海雄.“新聞+創意”構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J].中國記者,2014(11):45-46.
[4]楊保軍,涂凌波.新時期中國新聞系統的結構變遷解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1):21-22.
[5]劉建明.創立現代新聞價值理論[J].新聞愛好者,2002(12):38-39.
[6]楊保軍.論新聞價值關系的構成[J].國際新聞界,2002(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