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榕
我國在200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就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是在瞬間,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發生的,造成事物、環境和人的生存狀態等的急劇變動。近年來,突發性天災人禍頻發,5?12汶川地震、11?15上海特大火災、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7?29九寨溝特大泥石流等一系列突發性事件考驗著新聞媒體的報道能力。及時有效的新聞報道能夠第一時間批示突發事件的詳細信息,阻斷謠言滋生路徑,將災害的二次傷害降到最低。
突發性事件事發突然,在短時間內會造成重大的人員生命財產侵害,具有消極的突變性和不確定性。面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在緊迫的時間內做出科學、客觀、全面的報道,在專業知識指導下對事件發展趨勢做出正確預判,否則稍有失實,就極易引發公眾誤解,甚至滋生網絡謠言,造成輿論失控。
突發性災害事件不光對受害者的生命財產造成侵犯,也會對受害民眾造成深刻的心理創傷。在應急救援中,新聞記者要本著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以真誠關切的態度反映受災民眾的受災情況,細致反映救災現場和災害恢復情況,避免在鏡頭中出現侵犯受害者隱私或傷害受害者心理的畫面。
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不能流于表面,在短期的新聞效應之后,做好后續的追蹤報道,深入調查事件發生的起因,舉一反三,增加突發事件的教育、警示宣傳,在延伸報道中強化警示教訓,做好預防知識的普及和應對措施的宣傳。
對突發性事件的地點、時間、基本事實和現場情況進行播報。如果身處大型事件的場所,開頭可以設計為: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XXX。在需要解釋時間的地方,可以加上具體時間如:現在的時間是x點x分,那么就在半個小時前,這里發生了什么事件。記者在報道事件的時候會加入自己的一些主觀判斷和對事件的片面性看法。所以對事件基本事實的描述要盡力做到相對客觀。現場報道的記者充當觀眾的眼和腳,而在現場,記者要展示給觀眾的是除了視覺之外(也就是觀眾從鏡頭語言中已經得到的信息之外)的其它感覺。如:細節的感知。比如,火災現場,記者對燒著建筑物嗅覺,知覺上的感知,帶給觀眾生動、鮮活的現場感。
動作要考慮配合語言的內容,介紹現場的時候,伸手幅度不宜過大和過快,也不要出現太多的手勢,干擾受眾的注意。(可將手勢分為三個區:高、中、低)嘗試在鏡頭前(或鏡子前)訓練配合播報的內容和語音在這三個區域,練習做伸手介紹的動作,力求自然。報道時,合適的拿法應該是與地面保持垂直,離嘴兩寸左右,離胸一拳的距離。如果采訪對方,話筒的拿握一定要注意,不要讓采訪者搶抓話筒,(話筒在記者的手中,會體現公正性),為對方遞話筒的距離不宜離嘴和胸部很近(特別是男記者在采訪異性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身體距離)。
過度的緊張會導致語序混亂和語流不暢。對現場基本情況不熟悉,不能及時作出反應也會造成緊張。加強平時現場造句能力的練習的同時,還要加強心理素質的鍛煉,將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的播報和對鏡頭后觀眾的講述上,去除雜念。生活閱歷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掌握對于一個記者對于現場的準確理解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缺乏經驗的記者在工作中易犯的錯誤就是不知道說什么,從哪里說起。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現場報道的結構。(地點、時間、事件、細節)在播報之前,要做到腦海中要搭建好清晰地邏輯時間線,和事件方位地圖。
不知道怎么開頭也是新人愛犯的毛病,如果還不能夠熟練的駕馭語言,開場寧可簡單一點也要力求表達準確、流暢。使用單句,而非繁縟的復句。順利的開場對于記者接下來的語言表述通常有著重要的心理影響。在真正現場報道的時候,如果播報的時候意識到自己說得不恰當,為了保證節目的整體連貫性,也要學會“將錯就錯,順勢說下去。”
如果出現語無倫次,很可能是需要加強語言思維方面的轉換,每個人有著自己熟悉的語言風格,怎樣在書面語,口語,新聞語之間做及時的轉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書面語轉口語的練習:加強口語對白的練習,先寫下來,將書面語轉化為口語,并熟悉這種語言風格。然后嘗試說出來。要大量收看好的采訪節目,并學會對報道類型的歸類整理,思考中模仿。
在突發性、災難性新聞的報道中,如何減輕人們的傷痛,尊重人的尊嚴,多點人文關懷,是每位每一個新聞記者必須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記者要先把自己擺在“人”的位置,而后才是記者的職業。選擇了記者的行業,我們就要時刻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拷問和反省,不能為了單純獲得新聞的價值而喪失自己的人格。
[1]陳佳希.新聞媒體對突發性事件報道中體現的新聞報道策略及價值取向對比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4(07).
[2]杜麗媛,陳文俊.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審視[J].傳播與版權,2015(08).
[3]陸超.消防突發性應急救援事件新聞報道的思考[J].中國報業,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