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陽青
媒體融合就是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發展,也是黨中央積極部署傳統思想文化陣地,壯大我國的媒體思想輿論的重要戰略部署。其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新興技術創新新聞的傳播方式,快速占領時政新聞信息傳播的制高點。通過進行兩年深入推進,媒體融合視野下的時政新聞傳播策略成為了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時政新聞常常在傳播的過程中非常重視新聞內容的權威性,而忽略了親和力。其中,在21世紀的初期,美國的IT專家蒂姆·奧萊利則提出了Web2.0的概念,并認為在當前這個時代里的信息開始去除了“中心化”。現代的互聯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消除了新聞記者和新聞受眾之間的差別,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夠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成為“信息源”。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的視野下,網絡媒體不但扮演著“搬運工”的角色,而且還具有對傳統時政新聞傳播進行深加工的功能。因此,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便需要采用融合技術對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重新進行編輯和推送,為受眾提供更多新穎和便捷的體驗,并根據不同類型的時政報道內容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報道方式[1]。其中,針對領導人在講話和制定決策這種時政新聞的報道中,一般傳統媒體主要是關注領導人發了什么言,做出了什么樣的指示,而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略顯領導人嚴肅、刻板,充滿了距離感。然而,網絡媒體便可以使用新聞人物中的個人故事和體驗作為重要的切入點來報道一些重大的時政事件。同時,在報道領導人物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領導個人,這主要是因為廣大受眾一般對一些時政新聞中的領導講話、領導活動、會議等興趣不大,而更加關心的是新聞內容與自己的實際生活有什么關系,以及這些新聞將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因此,在媒體融合視野下報道這種類型的新聞時,應該盡量將報道的重點內容放在領導人此行的目的上,以及新聞內容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作用。同時,在新聞傳播的語言方面,應該盡量選擇親近民眾的語言,充分采用圖解、漫畫和音視頻等多元化形式,從中提煉出最核心和受眾最關心的新聞內容,以便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受眾對時政新聞內容的吸引力。
例如,在2014年的11月中,網易新聞則主要圍繞習近平、奧巴馬夜游中南海制作的動態新聞專題《習近平奧巴馬是這樣夜游中南海,你們感受一下》,整個新聞報道傳播在當時的社交媒體中轟動一時,其主要是因為這則時政新聞在報道的過程中采用了動態場景式的新聞播報和動畫游戲,為時政新聞的題材報道開拓了思路,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時政新聞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影響力,便需要靈活利用新技術平臺,積極應用新技術,以便讓時政新聞以全媒體的形式呈現出來。當前《新聞聯播》的主持人在報道的最后都會應用“獲得更多的新聞資訊,請關注我們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結束語。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影響力較高的電視新聞節目的《新聞聯播》,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也不斷在適應網絡時代發展的形式,并根據實際情況深入探究多樣化的新聞報道形式和傳播策略[2]。
通過將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的新聞報道與傳統新聞報道進行比較,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其中,互聯網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聞發布具有渠道多樣化、新聞內容碎片化和信息資源共享化的特點。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時政新聞已經逐漸從傳統的單向型傳播方式轉變成為了互動型的方式,逐步將人與人傳播和大眾媒體傳播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時政新聞的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僅是一種報道形態,更是一種業務發展的運行模式和策略。
在2014年、2015年全國召開“兩會”期間,媒體融合視野下的新聞媒體都主動應用新技術,并充分應用微信、微博等傳播形式對“兩會”進行深入報道。這種利用全媒體進行時政新聞報道的形式,不但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受眾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還有利于受眾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時政新聞,最大限度增強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網絡媒體還應該不斷創新網絡技術,深入開發新聞傳播的技術平臺,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專業性、規模化和現代化的時政新聞素材數據庫,以便能夠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機器人來更好的完成新聞內容生產,有效強化時政新聞的傳播,積極探究一些新穎的新聞、互動式新聞的生產方式,從而真正達到精準傳播的目的。
例如,華龍網在2015年報道全國“兩會”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過程中,通過應用360度全景攝影技術,并靈活應用全媒體平臺將超出13億像素的照片及時送出來,讓廣大網民能夠以360度的全景看兩會,更加全面深入的感受抗戰遺址,從而帶給廣大民眾非常強烈的現場感受。此外,華龍網還不斷開發移動端的小游戲,大力進行相應內容產品的推廣工作[3]。例如,在生活服務類欄目的《愉生活》報道過程中,則推出了關于“大白送禮”的小游戲,廣大網民紛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進行轉發,從而在較大的程度上推動了新聞內容的傳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時政新聞報道已經由傳統的單向型電視媒體傳播轉化成為了新媒體雙向傳播,改變了廣大受眾在單純意義上的信息接受者,逐步變成了既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又是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因此,通過從某種程度上來進行分析,互聯網思維就是一種用戶的思維。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受眾的注意力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這主要是因為廣大受眾愿意將自己的碎片化的時間放在哪一個關注點上,那這個關注點則具有了競爭力。因此,媒體融合視野下的時政新聞傳播,不但需要依靠幼稚的新聞產品來吸引受眾,而且還需要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體驗。其中,優質的體驗就是廣大受眾能夠在相互交融和互助共享的氛圍中積極參與新聞生產內容,能夠以平等、交互的態度來掌握新聞內容傳播的主動權。這種幼稚的用戶體驗,能夠更好的滿足年輕受眾的心理需求,讓年輕受眾能夠更好的接受和認可。例如,在2016年的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宣傳片中,江蘇廣電總臺在全媒體大型報道的《重走長征路》中,充分利用新型的手法、新語態和新技術來吸引廣大的年輕受眾。同時,為了能夠讓廣大觀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受長征精神,江蘇的廣電新聞中心主創人員便將這檔節目與當前非常熱門的一種互動的運動方式結合起來,濃重推出了“重走長征路公益捐步”HS互動。這樣通過將廣大觀眾在微信運動里的步數進行匯總,共同完成2萬五千里的目標。這個項目在開展之后,總共有12.6萬人參與到了活動中,共同完成了5次長征的總里程數。
再例如,在近兩年的全國兩會電視報道過程中,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在解讀兩會的過程中推出了《黃嫻跑兩會》《小荔枝微播報》等兩個欄目,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其中,這兩檔節目通過將微博和微信等網絡元素進行融合,在第一時間將廣大民眾對兩會的期盼推送到了江蘇新聞的微信公眾號開設的“兩會朋友圈”中,積極收集廣大受眾對兩會的建議,從而讓兩會報道能夠更加的接近地氣。同時,還積極的邀請代表委員在微信公眾號中開設的“兩會朋友圈”中提出針對性的建議,與網友積極進行溝通交流,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建議。這樣充分將網友對兩會主題新聞的關注程度。
總之,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雖然為時政新聞傳播帶來了外部壓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時政新聞內部的優化轉型。尤其是在當前媒體融合快速探究的背景下,時政新聞創新不但需要準確把握新聞規律的動態,深度理解用戶習慣,而且還需要積極探究時政新聞傳播的魅力,最大限度提升時政新聞內容的影響力。
[1]朱春陽,張亮宇.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J].中國報業,2014(15):46-49.
[2]付曉光.媒體融合視域下的時政新聞創新——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評析[J].中國出版,2016(07):44-48.
[3]張馨方.論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時政報道趨勢——以深圳衛視《深視新聞》為例[J].視聽,2015(0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