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惠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種媒體技術不斷被研發,如以互聯網、智能手機、電腦等為信息化載體的媒體,這些新媒體資源的滋生,為現代新聞媒體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受眾在信息接收方面實現了創新性、全面性與高效性。以網絡平臺為重要載體來發布海量信息,能在短暫的幾秒內讓受眾獲取第一手資料,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時代媒體數據傳播的速度[1]。傳統的紙媒會存在一定的限制,鑒于印刷、版面與運輸等原因,其存在傳播速度較慢、信息量小等問題,劣勢凸顯出來。一般來講,發生新聞事件之后,使用傳統的紙媒形式來報道,大都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呈現,毫無新意。而借助網絡平臺,可借助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的形式展示新聞信息,利于實現新聞媒體產業的信息化與現代化。此外,以網絡形式報道新聞事件,不會受到文字數量與版面等的限制,針對一個新聞事件,借助網絡平臺可推出一整個版面[2]。與傳統的紙媒相比,新時代的媒體技術更為發達,新聞信息傳遞速度快、效率高,且囊括了大千世界的各類新聞,從而滿足人們來自不同方面的需求,實現了新聞呈現形式的多元化與新聞內容的豐富性。可見,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應實現紙媒記者的轉型,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以實現新聞事件報道的創新性與高效性,以促進新聞媒體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新時期,多種媒體技術的出現,為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紙媒記者不可局限在單一采寫或單一報道方面,要求記者要向全能型記者角色轉變,不斷提升記者的新聞嗅覺與敏感度,要求記者要具備專業的采訪技巧與文字表述技巧,這也成為新媒體融合下對紙媒記者的實際要求。新媒體融合下紙媒記者的轉型,既要具備基本的新聞采寫與述評能力,還要懂得組織、策劃、攝影與剪輯技巧,保證在面對鏡頭時,能完整而順暢的表述整個新聞事件,也要更好的適應新媒體環境,掌握新媒體技術、文字編輯技巧、鏡頭語言應用與視頻剪輯技巧等,進而提高記者的素質,從而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
在傳統媒體環境中,紙媒記者屬于新聞發布者,然而,互聯網、電腦與手機等的不斷普及,在發布新聞信息時,不僅僅是紙媒記者,每個人都有權利在新聞平臺上發布新聞。在新聞媒體時代,社會大眾已然成為新聞信息的重要發布者,且發布網絡信息時十分簡單,一些非專業性的人員也可迅速傳播社會新聞。然而,在此種情況下,新聞真實性、規范性考證起來難度大,很多人員都是出自自身意愿、喜好來發布虛假新聞,導致社會輿論轟動效應的發生。新聞記者應具備足夠的職業道德,必須對每條新聞信息進行核實與求證,禁止出現以訛傳訛的行為。此外,由于每個人都有權發布新聞信息,新聞平臺眾多,且新聞發布比較簡單,會使得新聞信息數量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勢必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新聞記者來篩選優質信息,從而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從而為受眾提供真實而有效的新聞信息。
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的電視、廣播與報紙等媒介已然不能掌握新聞話語權,而是借助微博、論壇與微信等媒體平臺中的大量用戶來推廣新聞信息,在微博中發布一條信息,會被大量人員看到,且新聞閱讀數量會呈現爆炸式增長,且每個民眾都具有足夠的新聞話語權,能讓每個民眾發布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命脈主要是由紙媒所把控的,記者則屬于輿論主導者,若記者產生主觀性情緒,對新聞事件進行大肆渲染時,這勢必會對受眾產生影響。此外,傳統媒體背景下,人民群眾無法就新聞事件來對輿論發聲,而新媒體時代下,允許人們群眾自由發表觀點,主要憑借微信、微博與論壇等媒體平臺,讓全民都參與到新聞事件討論中,讓民眾來把握輿論導向。為便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紙媒記者應及時看清事實,從傳統的掌控與主導角色向引導者角色轉變。
綜上所述,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為實現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紙媒記者應具備足夠的媒體意識,不斷學習新鮮的媒體技術,掌握多種電子設備的操作技巧,要求紙媒記者從傳統的紙質媒介向媒體方向轉變,從而打造全媒體化人才。而今,為滿足此項要求,應重視對紙媒記者的培訓與教育,設置培訓班,旨在提高紙媒記者的媒體技術操作能力,能以更為創意性、個性化的形式來采訪與報道新聞,更加適應受眾的口味,利于提高新聞節目的關注度。
[1]殷曉燕.基于新媒體融合下紙媒記者轉型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7(06):73-74.
[2]陳學龍.新媒體融合下紙媒記者轉型探究[J].中國報業,2016(0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