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靜
短視頻是指一種視頻長度以秒計數,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快速拍攝和美化編輯,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和無縫對接的一種新型視頻[1]。資訊類短視頻的產生一是基于互聯網和4G技術的發展。移動客戶端、APP、微博的接入給短視頻提供了生產的平臺。二是用戶的賦權。在公共領域空間中,用戶的近用權、參與權上升。一部手機、一個客戶端,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成了小記者,可以隨時隨地的參與和發布信息。三是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不再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人們早已習慣在手機客戶端上獲取信息。四是內容需求的變化。受眾對于內容的需求以不再是傳統嚴肅性的硬新聞,而是民生新聞等軟新聞,甚至有些新聞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
2016年是短視頻發展元年。據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53億人,預計2017年將達到2.42億人,增長58.2%[2]。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快手、美拍、VUE等短視頻APP的出現和直播行業的興起,短視頻用戶規模在近三年將實現快速增長,因為短視頻更加符合當下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
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主要是PCG(即專業生產內容),由專業的新聞記者編輯團隊來完成。而短視頻的生產模式是UCG(即用戶生成內容)。參與主體更加的多元化,人人都可以參與視頻的創作和發布,其內容生產具有創新性和快捷性。參與主體分布于各個年齡段,各類階層,使資訊生產更加的全面。
短視頻新聞不再遵循以往傳統新聞的形式和敘事邏輯,逐漸呈現出簡單化的特征。同時,短視頻新聞的參與制作者來自于民間草根,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是接收者。從受眾角度來發現新聞線索并拍攝下來,迎合受眾對新聞的需求。這些“草根記者”生產出的新聞也多是一些百姓身邊事等民生新聞,更能夠引起受眾的關注度。
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習慣稱之為“跑新聞”,有的是接到上級通知或者是群眾線索才會深入到第一現場。然而,在人人都是小記者的今天,突發事件都可以通過群眾的手機記錄下來而得到第一手的資訊。而身處全國各地的我們,也能及時的看到突發事件發生時的情形。這種時效性,是傳統新聞報道無法比擬的。同時,借助微博、朋友圈的擴散,使我們在脫域(不在事件發生地)的情況下及時知曉天下事,信息的傳遞更為及時、高效。
此外,短視頻新聞的用戶多為年輕化的受眾,內容豐富、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使短視頻新聞能夠迎合他們快餐式閱讀習慣。
短視頻新聞不僅參與性強,同時視頻平臺本身也具有社交的屬性。可轉發、點贊、評論,并能在多個社交平臺轉發共享、實時互動,如連接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使視頻的生產者得到關注而獲得身份認同感。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這種社交屬性完全迎合了時下用戶的需求。
資訊短視頻發展雖然火爆,但也面對著諸多的問題。
從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的規定,只有國家有關行政部門批準獲得出版許可證的新聞機構才具有新聞采編權。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等門戶網站只負責編輯和推廣,并無采編權。而資訊短視頻,尤其是梨視頻在之前的報道中便打了把擦邊球。例如,《拍客臥底拍攝常熟童工產業:被壓榨的青春》這一視頻報道中,臥底拍攝是否合法,是人們爭議的話題。2017年2月4日,北京網信辦、市公安局、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責令梨視頻進行全面整改。
新聞具有真實客觀性,但短視頻受時間限制和發布者的主觀情緒影響會裁剪新聞。因此,我們在短視頻中看到的事件也許并不是事實本身。例如在《涼山格斗孤兒》這則視頻中,視頻發布者裁剪當事人所說的話語,按照自己既定傳播效果去拼接裁剪事實。由此,短視頻所表現的新聞內容并不是真實客觀的。
梨視頻這一類的短視頻網站同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過程相比,把關人缺失。梨視頻所發布的視頻,無法由專業人員對視頻進行內容、價值的把關,也沒有一套相對標準的新聞價值評價體系。所以,梨視頻平臺中也充斥著一些沒有營養、沒有新聞價值的視頻。傳統的新聞生產機構在編輯新聞中會更加的嚴謹。
短視頻重新定義了視頻傳播與影視表達的“語言規則”,成為一種更具動態感、更能捕捉沖突瞬間、更利于呈現事實真相的載體是未來短視頻發展的方向[3]。因此資訊短視頻要繼續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創新內容和平臺的優勢。但不能忽略新聞生產的本質——時效性、真實性、客觀性,建立起把關人機制。資訊短視頻一定要堅持“內容為王”,吸引受眾。
[1]趙昱,王勇澤.短視頻的傳播現狀分析[J].數字傳播研究,2015年第3期.
[2]艾媒咨詢.2016-2017中國短視頻市場研究報告.2017年4月26日.
[3]張露鋒.短視頻作為新聞傳播新方式的發展前景[J].新聞知識,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