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瀟瀟
以報紙、電視、廣播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上并不突出,并不是人人都有時間看電視,讀報紙,聽廣播。也許一件事發生了很久,你才偶爾聽說,這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無法滿足受眾需求。在新媒體時代,信息不對稱的隔閡并未完全打破,因為新聞信息的發布,需要審核排版發布等流程。
直到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這些信息傳播的問題才全部有了答案,新媒體,新APP的快速崛起,微博,微信,各類APP客戶端的誕生,讓大眾都變成了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溝通者,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隨時隨地,自由的在信息海洋中游泳,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沒有信息不對稱,沒有地域限制,沒有是否聯網(永久聯網)等問題,新聞,時事,活動,隨時隨地可以看到,通過手機拍攝傳播,大家都是一個信息傳播中心,也是信息資源連接點,大眾作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國內新媒體生存現狀為:第一,深入大眾生活。新媒體發布的內容數量已經遠遠高過傳統媒體。研究表明,新媒體每天傳播的信息數量已經達到傳統媒體的四倍以上。新媒體發展空間漸漸擴張,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有很高的影響力。第二,支撐新媒體的通信技術已經成熟。我國新媒體通信網絡軟件硬件技術發展迅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并不遜色。
這是中國新媒體發展的先決條件。新媒體是一種傳播方法,不能將傳播方法、介質、內容混淆在一起,當前傳播內容沒有改變,新媒體帶來的只是不同的獲取信息方法。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新媒體科技已經相當完善,智能設備已經成為信息接收的中心環節,網絡已成為基礎的傳播渠道,大數據分析,智能閱讀也愈來愈成熟。微博、微信、今日頭條,電子商務等快速流行表明我國新媒體通信網絡軟件硬件技術發展迅猛,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新媒體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有著愈發重要的地位,也顯露出很多問題,網民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變成了分享者、傳播者和制作者,社交新媒體平臺在提供方便的同時造成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不能夠保護大眾的個人隱私信息,“人肉”事件,信息詐騙頻發。部分信息供應商受利益驅動,發布不良信息,如標題黨,惡意炒作等。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候,缺乏相關的互聯網適用法律法規,政府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如何采取措施完善這些漏洞是政府相關部門急需攻克的難題,既要充分推動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也要積極發揮公共管理職能,營造清朗正氣的網絡和諧環境。
通過分析發現,現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非你死我活的斗爭,就相當于廣播沒有消滅報紙,電視也沒有顛覆廣播。在不久的將來,媒體也許就只有一種形態,就是借助“互聯網+”打造的社會化融合媒體,比如說人民日報,最初就是一張報紙,但如今的人民日報發展成什么樣了?它是一份報紙,是一個網站,是一個客戶端,是一個微博,一個微信……是一個融合多媒體,這組成了人民日報在新媒體時代的立體融合化的影響力堡壘。
通過互聯網可以激發受眾的信息需求,提升傳統媒體創作活力和內容影響力,促進傳統媒體行業的整體轉型升級。近幾年,我國傳統媒體順應發展需要新,積極探索新形式下媒體的未來發展渠道,“互聯網+”一體化融合實踐成果顯著,經濟發展雙引擎下的媒體行業自我革新,風起云涌。
以新華社、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傳統媒體,創新發展“中央廚房”“全媒體平臺”“智慧融媒體”等模式理念,以融合為目標推進旗下多平臺深度整合。據統計,人民日報旗下已擁有40多家網站、200多個微博微信官方賬號和30多個移動客戶端,用戶總計擴展到4億,正在推進新聞發布的全天候延伸、受眾的全方位覆蓋、和服務的多渠道發展。新華社客戶端總下載量近億,新華網絡通過集成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傳播形式,聚焦發生在全球各地的重大新聞,網民通過這些立體化的信息形態,獲得全新沉浸式體驗。移動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這種新興的媒體傳播形式已經徹底打破了信息與受眾的障礙。推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協同融合,是傳統媒體應對信息化浪潮和新媒體壓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和影響力不貳之選。
新媒體逐漸深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與傳統的行業有了初步的發展互補,新媒體已經不再是單一的信息平臺,逐漸發展成為集服務、跨界互補,營銷與商業協融合(影視、出版、發行、社區、電商等),媒體的信息渠道優勢也將重新被評估,必將大大加快傳媒產業融合壯大,重新打造出一個格局更大,影響力更深遠的媒體航母。通過“互聯網+”的大革新,新媒體才能更從容面對將來傳媒格局的大革命。
目前,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更需要增強控制社會輿論的能力,掌控輿論生態,使新媒體發揮優勢,摒棄糟粕,健康發展,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網絡新媒體使用中,不僅僅是信息的受眾,更是主動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創作中來。
[1]王婉妮.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J].今傳媒,2014(12).
[2]白榕.網絡新媒體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企業導報,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