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嘯
采訪是新聞獲取的重要途徑,是記者職業特征的重要表現。成功的采訪是保證新聞真實性、實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一線記者在進行采訪時,不僅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也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經驗以及采訪技巧,并適當的運用采訪技巧進行新聞價值的挖掘,保障工作質量與效率。
由于一線記者處于新聞事件發展的第一現場,因此其工作的宗旨在于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在保證新聞真實性、時效性、客觀性的同時,進行新聞采訪與新聞信息傳播,使新聞事件能夠清晰、準確、真實的呈現各受眾[1]。在此過程中,現場采訪時一線記者挖具事件新聞價值的重要手段,一線記者憑借自身敏銳的新聞洞察力,依據現場情況以及被采訪對象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采訪技巧進行調查、訪問、交談、認證,從而使新聞信息能夠真實、及時、有效、快速的傳遞給受眾,彰顯新聞工作內在價值,發揮新聞工作社會職責與基本作用。由此可見,新聞采訪在一線記者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采訪技巧的掌握與運用與一線記者職業素養、綜合能力存在密切關聯性。
當新聞事件發生時,新聞新線索的獲取往往是瞬間生產的。對此,一線記者要想保證采訪質量,需不斷提升自身新聞敏感度,能夠在第一現場感知并挖掘新聞線索,從而挖掘事件新聞價值。對此,一線記者可從以下幾方面出發,進行強化:其一,基于不斷學習、教育培訓提升自身政治敏感度,對國家時政以及相關政策方針與制度具有明確的掌握與了解[2]。其二,樹立職業意識,認知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夠從客觀角度出發,進行新聞事件挖掘與報道,堅守職業道德,執行社會責任。其三,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明確認知社會熱點、重點、焦點,第一時間從各類新聞事件中明確新聞報道宗旨,通過采訪讓受眾累了解新聞事件進程以及新聞事件報道本質。
由于新聞具有時效性、真實性等特點,因此當發生新聞事件后,一線記者應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現場,并掌握第一手新聞資料,包括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起因、經過以及結果等等。對此,一線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與報道時,應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針對新聞事件類型、時間、人物、事件焦點具有一定的認知。例如,對于交通事件而言,對事故發生地點、事故人員等進行掌握,并在第一時間達到現場,在觀察中探知新聞線索,提取新聞價值。
采訪對象的不同,所應用的采訪技巧也應該不同。通常情況下在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采訪時,涉及到的采訪對象是不同,不僅在于其職業、年齡、生活經歷的不同,也在于其與事件關聯程度的不同。因此,針對不同采訪對象需采用不同采訪技巧進行采訪,用以獲取新聞信息,達到采訪目的。例如,對于普通人而言,可通過聊天的形式進行采訪,通過拉近彼此的距離,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對于事件受害者而言,為避免二次傷害,需采用特殊的語言技巧進行采訪,在情感溝通或情緒疏導中,獲取新聞信息;對于負面影響事件中的采訪對象而言,為避免受訪者不愿吐露真實信息,可采用隱性采訪手段,進行真實信息的獲取。
理論研究與實踐調查發現,受訪者非語言符號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信息的真實性。因此,一線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應明確認知非語言符合的重要性,通過探知非語言符號,如心態、姿勢、神態、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感知采訪對象內心變化,辨別采訪信息的真偽。與此同時,一線記者也可通過應用非語言符號,如神態、語氣等的巧妙運用,降低受訪者對記者的防范,通過情態交流,增強彼此的信任與尊重,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獲取受訪者的好感,提升采訪質量與效果。
一線記者作為新聞媒體工作人員,應明確認知新聞報道公正、公平、真實、客觀的內在要求。以客觀、公平的心態進行新聞采訪與報道,在面對各類新聞事件時,需端正采訪動機,不以主觀偏見、意識、思想引導采訪對象進行事件敘述或表達。與此同時,一線記者在進行重大新聞事件采訪時,需注重采訪者情緒,避免采訪對象出現反感、厭惡的心理。對此記者應有效把握采訪對象心理變化情況,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采用適宜的采訪策略進行采訪,用以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使受訪者能夠有效回答采訪問題,從而保障采訪的順利進行。例如,在采訪過程中一旦發現采訪對象出現反感情緒后,應及時轉變采訪方法,可通過舒緩的形式或引入其他話題緩解采訪對象情緒,并通過科學、合理、合法的引導,挖掘事件新聞價值。
總而言之,采訪技巧的有效運用是一線記者獲取事件新聞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線記者基本職業素養。作為一名一線記者應注重自身職業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能夠敏銳的發展事件新聞價值,并根據不同采訪對象運用適應的采訪技巧進行采訪,提升自身工作質量,促進新聞工作的優化發展。
[1]薛涵威.電視新聞采訪中記者型主持人提問的方法與技巧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5:178.
[2]劉城.淺析一線記者的新聞敏銳與采訪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