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素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催生出了攝影術,攝影術的出現為圖片傳播奠定了基礎,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進入了生活節奏的快車道,工作的壓力使人們渴望獲得娛樂,以得到心情的愉悅,而文字閱讀的方式,卻在無形中為人們增加了生活的壓力,于是以電視、電影、圖片為主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快節奏的生活,使快閱讀、淺閱讀成為人們的選擇,圖片的直觀性和現場性適應了人們的需求,節省了精力和時間,于是圖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一些新聞中大量的圖片加入一些描述性的文字,圖片的現場性和震撼性、文字的解讀性更方便人們理解,因此圖片成為了很多事件性新聞和倫理性新聞常用的傳播方式。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上充斥著大量的文字,圖片和插畫只是文字的附屬品,報社編輯為了增加報紙的美觀性和閱讀量,會插入一些圖片作為文字的補充,在這樣的背景下圖片由于簡潔、明了、頗具感染力的特點受到大眾的喜愛。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為了求新、求變,增加受眾的注意力,大量的圖片被運用于新聞報道中,打開手機,新聞中的圖片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內容,新聞圖片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圖片成為了網絡媒體時代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受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總是先看到圖片,然后對照文字內容來分析圖片的內涵和意義,一張圖片呈現出來后,如果讀者的第一反應是漂亮、震撼、好看,這張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就具備了。視覺沖擊力是新聞圖片具備的一種獨特性質,相較于文字的解釋性和難懂性,一張圖片如果具備了視覺沖擊力,那么這張圖片傳遞的信息就更容易被人們記憶。視覺沖擊力是新聞圖片不可缺少的一種特性,沒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就像忘記放佐料的飯菜,沒有味道,這樣的新聞作品即便是報道了多么重大的消息,也一定不是好的作品。在一個優秀的新聞作品中,信息性和視覺性都是缺一不可的,兩者就像是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少任意一方,都會造成整體的不協調和不完美。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時代下,生活節奏變快,人們更傾向于在上下班途中或空閑休息時拿起手機隨意瀏覽一下,這時新聞圖片的視覺沖擊力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更能適應網絡媒體的發展現狀。
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新聞圖片由于它與生俱來的直觀性和現場性,從誕生之初就具備著真實性的特點。文字和語言是經過人們加工之后的產物,所以在人們傳遞的過程中,文字和語言很容易被人們根據個人的喜好而篡改、加工,這樣呈現出來的信息就會不可避免的失去真實性。新聞圖片的出現,克服了文字可以隨意改變的特性,一張圖片往往是記者拍下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進行人為的改動,圖片是對事件現場的真實還原,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圖片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造假技術也越來越先進,photoshop等軟件可以后期改造圖片,擺拍、剪裁、修改數據、合成等方式也越來越多,這些技術的出現,破壞了新聞真實性的本質,不利于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
文字是抽象化的語言,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文字傳達的是需要讀者自己理解、想象的信息,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動用大腦去思考,花費的時間較多,理解起來也會更困難。圖片包含著字符、圖像、線條、留白、色彩等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新聞圖片映射的都是現實中常見的景象,受眾在拿到信息的第一眼就能立刻理解。對于受眾來說,相較于晦澀難懂的文字,圖片具備著與生俱來的吸引力。
由于圖像本身的特性,圖像傳達的信息量更加豐富,圖像能滿足受眾在短時間內對信息的需求。圖像傳達信息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不需要具備過高的文化水平就能夠獲取其中的主要信息,新聞圖像降低了對讀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需求,受眾面更大。一些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圖片,經過編輯對于報紙版面的合理安排,不僅美化了報紙版面,而且具備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體現了較高的藝術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上受眾的素質良莠不齊,但是網絡新聞中的新聞圖片讓那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夠理解新聞傳達的意義,擴大了受眾面,增加了瀏覽量,順應了新媒體的時代發展。
視覺文化是伴隨著圖片的興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視覺文化更強調圖片對于感官的刺激。視覺文化最開始是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的,隨著印刷品的出現,開始轉化為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字文化。電子技術的出現,突破了文字符號對于人們的限制,人們開始通過圖像去了解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空間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互聯網媒介是以電腦及手提設備為接收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提供多樣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的新興媒體。圖像是視覺文化的最主要表現,與之相關的還有電影、電視等多媒體形式,互聯網使各種信息都可以在網上傳遞,從音樂到戲劇,視頻到電影,視覺文化在滿足人們欲望的同時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感官上的快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來,由此視覺文化越來越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新聞傳播領域,傳播效果的研究從最初的“魔彈論”到“有限效果論”再到“強效果論”,受眾的地位在慢慢發生著變化,從最初的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支配者,受眾的主體地位逐漸得到確立。在很多時候新奇的信息更能迎合受眾求新求異的心理,新奇的信息能產生敏感的反應,人們對于新鮮事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些新鮮的視覺信息能直接引發受眾眼球和敏感神經的反應,新聞圖像的出現剛好迎合了受眾的這種心理。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情緒得不到宣泄,這樣的娛樂性信息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娛樂本就是人的天性之一,在看多了文字信息的時候,適當的圖片不僅壓縮了受眾的時間成本,而且可以給人們帶來愉悅,讓受眾從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解脫出來,使壓力得以釋放。
另一方面,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受眾在接收信息時要想避免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的侵襲,要加強自律,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這樣不僅有利于真實信息的傳播,還有利于媒介市場的健康發展。
[1]朱斌.圖片新聞標題的特色及傳播效果[J].新聞三味,2011(09).
[2]張穎.全媒體時代如何增強新聞圖片傳播效果——以手機媒介為例[J].傳媒e時代,2014(04).
[3]方小強.讀圖時代下網絡新聞圖片傳播效果研究[J].編輯之友,2013(05).
[4]胡欽太,程伊黎,胡曉玲.Web2.0環境下微博的教育傳播效果研究[J].理論探討,2012(07).
[5]陳磊.讓照片產生價值——中國新聞圖片傳播研究現狀簡析[J].新聞戰線,2012(03).
[6]林靜.全面建設時期《蘭州日報》圖片新聞的啟示[J].社科縱橫,2007(01).
[7]徐湛,鄭欣.鏡頭里的正能量:新聞圖片對農民工形象的塑造及變遷——以《人民日報》(1980-2012)為例[J].新聞界,2013(06).
[8]鄧金龍.讓新聞圖片在版式中綻放光芒[J].新聞研究導刊,2013(01).
[9]董興生.淺談網絡時代的新聞圖片造假[J].傳播與版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