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敏
近年來,像“人艱不拆”、“給力”、“打醬油”、“官二代”、“也是醉了”等網絡熱詞熱句頻頻見于各大媒體,這些熱詞一般都是伴隨著一起備受關注的公共事件而生發的,隨著公共事件的廣泛傳播、備受關注,甚至是不斷發酵,與之相關的熱詞也得以迅速傳播。一方面,它是網民發聲、表態公共事件的注腳、或“晴雨表”,另一方面,也因過度解讀,有可能成為與社會價值觀相違背的不良詞匯。事實上,有不少新聞報道因網絡熱詞引用得當而增色,也有不少報道因惡意網絡熱詞的運用而成為眾矢之的,為人詬病。
“新聞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一個好標題對新聞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受眾,它有著先聲奪人的效果,起著溝通受眾、引導輿論、表現主旨的重要作用。尤其新媒體時代,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新聞標題中大量使用網絡熱詞,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某些網絡熱詞的構詞和語法具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傳統媒體的編輯和記者借用其形式,直接拿來進行模式化的套用,其實細細思量其并不一定能準確表達新聞內容。“樓脆脆、躲貓貓、房歪歪、錢多多”“集結號” “熊孩子”“也是醉了”等等不斷出現在報刊的標題中。這些詞匯源自一個熱點事件,但是在隨后的新聞中被不斷套用,版本不斷翻新。體現出當下新聞娛樂化傾向的濃重。
“爸爸去哪兒”節目火起來以后,“去哪兒”也流行起來,以至于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一些報刊標題中出現“飛機去哪兒”的流行語,頗具詼諧諷刺意味;文章出軌后馬伊琍用“且行且珍惜”回應,于是“珍惜體”又占據了報紙標題……為了吸引讀者注意,用一個與新聞內容無關或相去甚遠的網絡熱詞作標題,進行意義上的相關引用。這類標題用起來有牽強附會之感。
這類新聞標題的顯著表現是“不求準確,只求轟動”,只要能夠吸引眼球,提高閱讀率,不惜肆意扭曲事實,夸大實情,“硬用”網絡熱詞來吸引公眾視線,最終導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些標題類似于網絡上經常出現的“標題黨”,如某市一年級小學生能口算萬以內的加減法,新聞標題便冠以“史上最牛小學生”的稱號。
在海量信息中,讀者面對新聞的選擇往往具有主觀性,比如趣味性、貼近性、可讀性等等都成為讀者選擇的因素,運用網絡熱詞,首先讓讀者耳目一新。
2015年1月28日,《寧夏日報》刊登了題為”大武口區法院調查當地醉駕案件發現,低學歷中年男子是醉駕‘主力軍’——醉酒駕車中 公職‘歐巴’最少個體‘大叔’成群”的報道,標題中“歐巴”和“大叔”是“韓劇熱”后生發出的熱詞,簡單兩個詞,將醉駕的主體人群形象生動地“點”了出來,讓讀者一下有了閱讀興趣。
網絡熱詞的應用豐富了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力,增強了新聞報道內容的形象生動性。網絡熱詞大多簡潔明了、幽默詼諧,能夠增強新聞標題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每年評出十大流行語,基本都能被媒體的新聞標題中。
流行語多源自網絡,有的帶有惡搞性質,有的語言表述缺乏準確性,直接用于新聞標題中,給新聞的公正、客觀、準確帶來影響。比如“寶馬女”已成為一種標簽,隨意地應用到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中,并未考慮其是否真的符合事件人物。另外,流行語的廣泛使用,呈現泛濫之勢,加之生搬硬套,使新聞標題喪失個性和創造性,讓讀者產生視覺疲勞,影響新聞的傳播。
流行語對新聞語言表達、新聞標題規范和制作也造成了不良影響。流行語很多不講究語法結構,構詞也不規范,比如“活久見”之類,新聞標題的過多使用,會起到不良的導向作用,對青少年規范語言的使用帶來負面效應。
流行語在新聞標題中的應用,應該遵守基本的編輯規范,主要包括幾下幾方面。
再新穎的標題,也不能題文不符,流行語的應用要真實、客觀,不能造成扭曲浮夸。
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一則新聞消息的第一印象首先體現在對題目的關注上,流行語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媒體可以舍棄編輯原則而一味追求標題的“刺激”。
簡明扼要是新聞標題的一大特點。新聞標題要用簡潔、準確的詞語概括新聞主體內容。“題好一半文”,準確、傳神的新聞標題同樣能夠迅速吸引讀者的目光,激起其閱讀興趣。
同類語言使用過度會讓人覺得語言貧乏,讀之生厭。制作新聞標題時,應避免模式化套用網絡熱詞,做到合理引用或者良好轉化。同時,新聞標題在引入網絡熱詞時要了解這些詞語的特殊含義、使用范圍等,以免誤用。考慮到現在紙媒的受眾主要是中老年讀者,在標題的制作中,過多的使用流行語,容易給讀者造成誤解、不解,影響閱讀。
時下,尤其是新媒體為了追求眼球效應,大肆做新聞題目的文章,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新聞標題與新聞內容嚴重不符合,給讀者造成困惑。標題黨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也違背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總之,在新傳播環境下,新聞從業者要守住職業操守,在引用流行語求新求變時,要把握好“度”,以免適得其反,損害新聞的真實性和公信力。
[1]張澍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把關”[J].新媒體研究,2016,2(10):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