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新
作為基層的區縣電視臺,談起紀錄片創作,往往會談之色變。對于紀錄片創作該如何把握,無論是區縣電視臺領導,還是創作人員,大多都是一頭霧水。在現實中,大多數的基層電視臺都沒有設置專門的紀錄片欄目,也沒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創作,紀錄片的創作往往處于真空狀態,因此,探討基層電視臺紀錄片創作,為基層電視臺紀錄片創作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層電視臺該如何創作紀錄片?在電視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日益削弱的情形下,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優勢也便凸顯出來,成為市場中一直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是對于區縣等基層電視臺來說,將紀錄片的創作與市場緊密結合起來,融紀錄片創作于商業化運作中,不論是對電視臺本身創收,還是對滿足社會需求,不論是對從業人員業務能力的提升,還是對基層媒體紀錄片創作氛圍的養成,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也就是說,基層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放在市場需求上,融紀錄片創作于商業化,這樣,基層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也便有了土壤,有了平臺,有了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平常,就是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平常的景,平常的物,平常的生活,平常的工作。作為基層,跟央視和省級大臺比拼大型人文紀錄片、自然紀錄片、傳記紀錄片等等,無異于拿雞蛋碰石頭,無論從人才、設備包括后期等各方面來說,著眼于高大上的紀錄片創作本不不能作為基層小臺創作的初衷,更不能作為根本。即使耗盡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作出了一部較高水準的紀錄片,在播出平臺上,也并不能實現其本身的價值。所以,對基層電視臺來說,紀錄片的創作就應該立足平常,著眼于一個小人物,一個小事件,或者是一個小小的景,一個小小的事,把它做成可以賞心悅目的一個小片,投資者或者贊助者也愿意拿出一筆并不大的投入,這樣一來便實現了創作者和投資者的雙贏。
隨著社會對微視頻、短視頻需求的不斷增加,做一些有故事、有情感、有細節、有記憶的影像的短片,滿足百姓和社會的需要,這也是基層電視臺紀錄片創作向商業化融合的一個方向。一個人,需要的是個性特點的張揚,是自身魅力的展現,一個家庭,需要的是給予孩子成長的記憶,給予父母關愛的體現,一個單位,需要的是社會形象的展示,是自身發展的紀錄,一個團體,需要的是凝聚力量的號角,是團結向上的號召,等等,而這些,正需要我們紀錄片創作人員的介入。基層電視臺,做長片大片不是優勢,做小片短片,不但發揮了自身特長,更迎合了社會需求,可以說,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紀錄片創作之路。
說起人才,對基層電視臺紀錄片創作來說,好像是一個偽命題,但實際上,在區縣電視臺,還是有不少紀錄片創作的精英。作為基層電視臺,做法就是集中這些骨干力量,成立專門的紀錄片組,給予他們紀錄片創作的最大自由和紀錄片創作收入的傾斜,激勵這些人投身于紀錄片的創作中。尤為必要的是,可考慮成立專門的紀錄片工作室,工作室依托基層電視臺,可以以個人名義命名注冊,便于對外品牌打造和進行市場經營。
在基層電視臺,長期以來,專題類紀錄片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紀錄片創作上,不妨將這一優勢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基層電視臺的地方人脈優勢和基層單位的需求,將專題類紀錄片做大做強。各類匯報類專題紀錄片、企事業單位形象紀錄片、工作驗收類紀錄片、景區推廣類紀錄片等等,在這些紀錄片的創作中,基層電視臺首先做到的應該是主動出擊,不要等貨上門。初步統計,對一個百萬人口的區縣來說,這類專題紀錄片的數量一年可達50個以上,如果抓住了這類紀錄片的多數,其商業價格便不言而喻。
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不能僅僅局限于電視臺本身,而應該開展和擴大合作,合作的對象可以是社會制作公司,可以是同級區縣電視臺,可以是上級電視媒體,可以是報社通訊社跨界媒體,而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進行招商上合作,可以進行拍攝制作的合作,可以進行制播分離的合作等等,一句話,對于區縣電視臺,本身的業務和能力有限,不能囿于自身短板而固步自封,而應該在尋求合作的道路上將紀錄片做大做強。
對基層的區縣電視臺來說,人才是劣勢,設備是劣勢,播出平臺是劣勢,但相對于這些劣勢來說,優勢又是明顯的。區縣電視臺往往有著更為緊密的人脈資源,有著更為精準的社會需求,有著更為靈活的運作模式,因此,發揮自身優勢,將高大上的紀錄片創作沉下來,降下來,小下來,那便是一塊大蛋糕,一方大天地,一片大舞臺。應該相信,只要基層的區縣電視臺能夠揮自身優勢重視紀錄片的創作,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1]趙偉東.市場化——紀錄片崛起的必由之路[J].現代視聽,2010(03).
[2]盧崢.探析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問題[J].視屏世界,2007(05).
[3]周林,朱振梅.獨立性VS商業化制度化——探尋中國紀錄片的希望之旅[J].中國青年,2007(14).
[4]鄭征予.電視文化傳播導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