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寧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正在進行翻天復地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進入了“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編輯、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通訊社”①的時代。
因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構建輿論監督已經成為很多學者爭相研究的一個問題,學界迫切需要針對當下媒介環境,進行輿論監督的研究,這將會對豐富傳播學的理論成果就有一定意義,對政府的行政決策也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在人們提倡的生活中,都在不斷地自發參與著新媒體的傳播,也正在推動著輿論的不斷演進。在這種由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全新的媒介環境中,任何一條新聞或者信息,都有可能引起網友的參與討論,這種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點,對網絡輿論監督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輿論監督主要是指公眾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揭露、批評和提出建議的行為”②。“輿論監督”可以說是一個具有獨特中國特點的詞匯,但是“西方媒介機構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設置社會輿論議程者和聲音最響亮的喉舌”③。
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監督主要具有特征如下:
1.傳播范圍廣、效率高
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監督逐漸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時代那種信息傳達閉塞的狀態,更多的打破了地域限制、空間和時間限制,增加了傳播范圍,也加快了傳播速度。
2.主體平民化、大眾化
新媒體時代漸漸成為一個全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掌握的信息發布在網絡上,供其他人來進行觀看,因此發布信息的權利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變得更加大眾化、平民化。
3.互動性強、參與度高
在傳統媒體時期,信息是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到了新媒體時代,網絡突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網民可以在網上發信息進行互動,還可以參與話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互動的形式為輿論監督提供了前提。
新媒體時代,新的媒體形式對輿論的形成、輿論的發展走向都有著關鍵的推動或限制作用。換句話說,在當前的形勢下,尤其是媒體形式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對于一個人是否是因為受到媒介的影響才產生的想法或者觀點,很難界定,對信息的來源也比較難以追根溯源。
當前,微博、微信等移動媒介越來越豐富,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直接的互聯互通,接受信息和傳播信息實現了同步進行。這種媒介與媒介之間的融合,也可能夠為輿論創造更多的信息發布和傳播的平臺,各種媒介之間形成了多功能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如在我們賀州,目前活躍中的微信公眾號,包括自媒體、官媒公眾號等就有近百個。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意見領袖往往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如微博中的大V等。他們由于其具有的名望或豐富的知識,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網民往往認為這種人才比較理解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來進行意見發表。
前段時間,藝人鄭爽在博客上發表了一些個人言論,很多網友就對鄭爽進行了強烈的人身攻擊,很多語言還非常粗暴。再如,某明星被拍到在泰國約會“小鮮肉”,一時間,關于某明星出軌的消息傳遍網絡,網友們也是一邊倒,紛紛譴責該明星,導致其不敢出門,事后當事人卻指出,自己早已離婚。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對網絡監督的能力進行提升的同時,也為網絡沖突和網絡暴力的發生提供了溫床。
在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監督構建的時候,首先,政府部門要認識到新媒體時代輿論的作用。其次,還要懂得如何利用意見領袖來進行輿論的引導,并加強政務公開化,來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新媒體是輿論制造和傳播的一個重要陣地。以我們賀州電視臺旗下的新媒體賀州手機臺為例,我們有效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渠道,首先著重提高小編們的新媒體素養,學會利用新媒體快速、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蹭熱點”。同時,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參與社會,解讀輿論中深層次意義,利用新媒體參與輿論表達,進行輿論引導。
比方說,我們在賀州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上,利用平臺影響力,注意提高互動能力,即:同被影響者的互動,同傳統媒體的互動,意見領袖之間的互動。此外,我們與其他官媒、自媒體之間,通過互動形成合力,從而爭取對輿論產生更大影響。
要搭建政府與網民迅速、高效溝通的有效平臺,引導管理部門與時俱進,及時吸納新出現的新媒體熱門應用形式推進政務公開。如我們賀州手機臺,設置了“陽光政務”板塊,吸引單位部門進來設置平臺,真正實現問政于民,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要建立涵蓋不同部門的全方位的綜合輿情監測體系,關注有普遍影響力的議題,更要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管理的領域實施輿情監測。如2016年國慶期間,我們收到來自交警部門的爆料,稱值班期間,民警們在城區某快餐店叫了快餐,其中一份發現了許多蛆蟲。當時正值新聞部放假期間,新媒體的小編們馬上向交警要來了照片,了解了基本情況,立馬編發了快訊《太惡心!賀州交警遭遇“蛆快餐”》在各平臺發送,點擊量最高達到了45000+。最后,各個相關部門介入,了解調查此事,涉事的快餐店停業整頓,市民們一片叫好。
新媒體時代剛剛來臨,時間并不長,但是卻發展飛速。在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的前提下,構建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媒介環境,是我國推進新媒體輿論監督體系構建的當務之急。因為,“缺乏法制建設的互聯網世界必然是亂象叢生,民眾的輿論監督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中國現在正在進行社會轉型,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輿論監督不僅可以起到滿足公眾知情權的作用,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促進社會不斷發展。但是由于新媒體技術發展速度過快,國家體制在這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滯后,也必然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要通過大家的努力來使得輿論監督的體系更加完善,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避免和減少輿論監督產生的負面作用,加快構建輿論監督體系。“追求公平正義,探索事實真相”……這些都成了網民參與網絡輿論監督的口號、標語。現在的中國互聯網環境已經開始向著更加真實的溝通過渡,我們應該相信,在經歷互聯網初期的狂熱以后,人們也必然會冷靜下來思考網絡輿論監督的規則和制度,更加理性的使用網絡,進行信息傳達和意見傳遞。與此同時,相關的法律制度也會逐漸完善。可以預見,未來的網絡輿論監督一定會朝著更加全面更加專業的方向深入的融合到我們的生活中。
注釋:
①慎海雄.新媒體時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2012(10).
②郭鎮之.輿論監督與西方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J].國際新聞界,1999(5).
③李琳.新媒體傳播中輿論監督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傳媒科技,2013(8).
[1]華玲.新媒體輿論監督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12,11.
[2] 羅兵.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網絡輿論監督工作的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3]孫國華,唐仲清.公正理會論,信春鷹,李林主編,依法治國與司法改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