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要進一步向縱深突破
●本刊評論員
政府采購是預算執行的重要環節,也是預算資金及其他公共資金主要開支去向,其涉及資金規模巨大、利益主體眾多,采購的物品、服務和工程等種類龐雜,采購形式也多種多樣。加強政府采購管理和監督,能大大提高財政績效及至整個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對清除腐敗現象也至關重要。但是,政府采購面廣量大,過程復雜,加之法律制度建設仍不夠完善,政府邊界和職能失之明確導致越界作為并產生過度采購,信息不透明、不對稱問題依然嚴重,監管體制、機制也存在不同程度缺位、失靈、失效等問題,容易導致政府采購領域存在高監管成本低監管效率、公共資金被浪費、尋租腐敗高發。強化政府采購監管的社會需求和經濟效益巨大,而政府采購監督的有效制度和行為的供給仍有不足。這說明,在財政治理中,必須抓住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這一關鍵環節,完善制度建設,突破監管的盲點,找到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認識上、觀念上要突破。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加強政府采購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從政府采購規模看,除了直接發放貨幣部分(如人員工資、退休金、財政貨幣化直補等)外,都是以外購物品、服務和工程方式開支的。理論上將政府收入(稅費收入、各種基金性收入、土地財政、債務收入等)扣除掉直接發放貨幣規模,便是政府采購規模。這個總盤子應該核算清楚,讓人們更加清楚少點跑冒滴漏所產生的規模效益。第二,要充分認識到政府采購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的嚴重性。高價采購、明低暗高、采購單位尋租問題、供應商在參與政府采購中靠“傍官”獲取暴利,浪費財政資金,產生腐敗現象,損害政府形象,這些問題必須得到根治。第三,要更加科學地認識到政府采購的性質和運行規律。只有準確認識到政府采購是公共財政行為,具有代理屬性,才能認識到制衡機制、全方位監督的必要性,以及只靠內部監督、自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要在政府采購需求管理上取得突破。一是要通過政府職能和邊界的明晰化,杜絕亂作為。因為如果政府職能不明,其行為就失去規范,就會產生浪費性的、過度的政府采購。二是要嚴格執行財政預算,嚴禁采購單位違背財政預算超范圍采購。三是進一步細化政府采購目錄,明確采購標準,控制采購行為自由裁量度,確保采購對象只能以滿足公共服務需要為限。四是公開、科學地進行采購項目論證。
要在整合政府采購操作平臺和信息平臺上取得突破。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集中采購范圍,在集中采購目錄下進行分散采購、自行采購者須追究責任。二是在操作平臺方面,筆者建議建立政府采購網上操作平臺,整個采購過程都宜在網上呈現,包括事前論證、事中招投標及與公眾互動、事后驗收評估、支付過程、物流過程可網上查驗。三是要整合信息公開平臺,建議建立中央和省市兩級政府采購信息平臺,前者公開中央政府及部門采購信息,后者公開省及以下各級政府采購信息,規范公開內容,確保信息公開的完整性。四是各級財政監督行政部門應有專門人員與政府采購利益相關者及社會公眾互動,接受舉報和信息反饋,回答公眾質疑,反映公眾訴求。五是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政府采購的關鍵環節如招標過程可實現網上直播。
要在政府采購監督管理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要堵塞審批、招投標和公告過程的漏洞。要實行不相容職務分解制度,采購需求人、審批人、監督人要分開,不能自審、自批、自用,確保權力制衡的有效性。招投標宜在統一的政府采購平臺進行,嚴禁露標、圍標、陪標、壟斷行為,并對違規者實行黑名單制度。在公告制度方面,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強制公開制度。要為公眾監督參與到政府采購中提供制度保障,對公眾有異議的政府采購行為,應及時啟動調查并將結果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