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炎琳
《中國詩詞大會》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為主題,用電視節目的形式喚醒藏在人們心中的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助力電視節目的創新。“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作為節目的宗旨,展現了該節目的三個層次,第一,解讀中華詩詞,欣賞詩詞意蘊;第二,激發或者培養受眾的興趣,尋覓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血液里流淌的對詩詞的情感,帶領受眾一起去回憶去再讀詩詞;第三,是通過反復閱讀吟誦以及專家的講解,讓詩詞愛好者能夠用詩的眼光去解讀世界,做到“詩意的棲居”。
節目以中華民族的詩詞文化為主題,以答題競技為呈現方式。節目的環節設置、嘉賓選擇等策劃設計都服務于這一內容。在泛娛樂化的環境中,《中國詩詞大會》以高質量的內容取勝,火爆熒屏。
《中國詩詞大會》創作組在詩詞題目的甄選上注重“普及性和專業性并重”,多用收錄在中小學課本內的名篇名句,特別是唐宋的名篇佳作,2017年加入毛澤東詩詞。選擇“人人心中皆有,而筆下全無”的詩句激起受眾的興趣,卻不讓其產生挫敗感。在與選手同步答題的同時,滿足受眾的競爭心理,吸引固定受眾群體的關鍵。
節目在賽制設置方面,體現了“以詩會友”的節目定位。節目分為個人追逐賽、擂主爭霸賽以及總決賽三個階段,包括識別詩句題、對句題、填字題、單據選擇題、圖片線索題、文字線索題、飛花令等多種題型,充分調動受眾積極性,提高益智競賽類節目難度。同時專家和主持人適時地對于詩句背景做出延伸補充,滿足受眾娛樂和獲得新知的需求,也把握節目的節奏,保持詩詞風雅的圓潤,減少比賽類節目的戾氣。
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媒介文化相互融合的進程中,如何運用媒介語言來傳播傳統文化,如何用電視化的符號編碼傳統文化成為了節目組思考和探尋的問題。
電視符號編碼就是將意義賦予特定的電視符號。霍爾認為任何信息發送之前必須進行重新構建。同商品一樣,編碼者必須在一個有意義的話語形式內進行符碼生產。詩詞大會就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話語結構里,將意義賦予一系列物化、活動化和儀式化的符號,并將這些符號有機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意義體系。
電視節目作為一種“熱”媒介,首先是滿足受眾感官上的需求。《詩詞大會》用高質量的視聽效果生產電視初級文本,用各種物化的符號具化抽象的傳統文化意義。演播廳形如梯田,多維度LED視頻配合展示,化用草船借箭等場景、使用木質書卷、云紋、流水、圓月等象征符,用遠近鏡頭切換和不同節奏的音效掌控節目的節奏。在專家解說時輔以現場畫面音效等各種多媒體手段呈現營造意境,將原本有些生冷的內容通過豐富多元的方式進行“熱”呈現,引導觀眾深刻領悟中華詩詞的精髓。①央視用一系列蘊含著傳統文化意義的視覺符號,結合現代傳播技術,從視聽上營造出一種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體驗和視覺識別。
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中國的“國學”,不僅是一種知識形態,更是一種價值形態。②在國學當中,詩詞比單個的漢字有故事,比長篇的古文好讀背,它必然能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縮影。
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應當將受眾變現作為底線,把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作為上線。中國人對滿腹詩書的文人是有敬仰的,詩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教化。《中國詩詞大會》不僅僅解讀詩詞,更是要帶領受眾“品生活之美”,本質上是一種詩詞文化的“草根化”。
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從田園詩人到邊塞詩人,從節目中觀眾們可以感受到沉默在經濟發展浪潮中的詩詞魅力,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民族氣節。波茲曼曾經說過“如果觀眾因為看了我們的節目而思考,那是我們最大的勝利”。在詩詞大會中,觀眾跟隨節目一起“溫故而知新”,一起感受詩歌對選手生活乃至命運帶來的改變,體會詩詞的魅力,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
媒介文化吸納哪些經典文化,或者經典文化的哪些部分取決于當下的社會語境。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是在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基礎上應運而生的一檔節目。一方面,教育事業發展為節目的話語提供了必須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社會轉型中問題的凸顯讓古詩的文本價值得到了提升,使得節目既有藝術的張力又有現實的意義。
這檔節目創作不再追求簡單的娛樂效果,不再以迎合觀眾口味、復制流行模式為旨歸,而是在通俗中鍛造精致,將經典與流行聚合為新的時尚。③從而引導受眾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消費。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步的增強,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開辟出一方“中國語境”,電視媒體應寓教于樂,烹制有文化營養的節目,傳播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助推中華民族真正實現文化自信。
注釋:
①凌晟珩:《從〈中國詩詞大會〉看主流媒體的價值傳播》,《電視研究》,2016年06期
②劉毓慶:《國學概論》第2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緒言
③孔朝蓬:《文化類真人秀中的傳統文化傳播策略探析》,《中國電視》,2016年11月
[1]石長順.電視專題與專欄——當代電視實務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8.
[2]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3][英]斯圖亞特·霍爾著,朱晨譯.編碼/譯碼[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