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濮雨婷
電視節目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其節目內容的制作和安排必須要以受眾為中心。但是,當前我國大部分的科普節目,在對節目內容制作的過程中,都忽視了受眾的主體地位,導致科普節目可看性不強,不能夠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因此,有效掌握觀眾觀看科普節目的目的和節目觀看的實際需求,是提升科普節目可看性的前提。為此,本人針對科普節目的受眾觀看需求展開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人們觀看科普節目最主要的四個原因分別為:提升科學素養,了解科技動向,學習實用知識并運用以及打發時間四個原因。這四個原因在整個問卷調查中占的比例分別為17.1%、17.9%、18.2%、16.0%。所以說,想要有效的提升科普節目的可看性,必須要將節目安排和制作的重心放在這四個主要的需求方面,切實滿足觀眾觀看節目的需求,從而提升科普節目的可看性。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還可以發現,導致觀眾對科普節目興致不佳的問題是他們覺得節目內容無聊乏味。從現階段我國科普節目的發展現狀來看,大部分科普節目都存在“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的尷尬境地。調查結果顯示,造成科普節目陷入這一尷尬境地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分別是:內容無聊乏味,節目題材無趣,內容缺乏實用性,內容缺乏故事性。因此,在今后科普節目的內容安排方面,就必須要結合觀眾的觀看特點進行安排,為科普節目賦予有趣的故事情節,簡化節目的解說環節,最好能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貼近。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來提升觀眾觀看科普節目的興趣,擴大科普節目的受眾范圍,為科普知識的傳播奠定堅實的基礎。
1.內容安排方面要實現多樣化??破展澞块_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電視媒介的方式,來為大眾傳播科普知識。因此,科普節目內容的安排必須要具備嚴謹性和豐富性,如果內容安排的形式過于單一,反而導致受眾感到厭倦,影響科普節目的可看性。所以說,在今后科普內容的安排過程中,一方面要確立科普節目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要將受眾作為科普節目內容安排的中心,在建設主要科普主線的同時,擴大科普節目內容的范圍,為受眾提供更加廣泛和豐富的科普知識。
2.實現科普節目的生活化和實用化。在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更加注重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他們希望能夠通過科普知識的觀看,來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科普節目,在內容的安排和設置方面都脫離了人們的生活實際,不能夠為人們帶來實際的用處,因此可看性不強。所以,在今后節目內容的安排方面,必須要盡可能實現科普節目的生活化,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可以通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來闡述相應的科學知識。其次,想要進一步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還應該加強節目的互動性,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和電話的方式,來讓觀眾參與到節目內容的安排和制作中,從而進一步提升科普節目的實用性和生活化。
3.提升科普節目的娛樂性。雖然,科普節目的制作必須要具備嚴謹的科學精神,但是在表現形式上,可以適當的娛樂化。如果一個科普節目中,從頭到尾都是專業術語和專業性的科學背景知識,不但會影響觀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還會影響觀眾觀看科普節目的積極性。所以說,今后的科普節目制作必須要對科學知識的闡述方式進行研究,在不違背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前提下,用妙趣橫生的語言來將科學知識表達出來,讓科普節目變得通俗易懂。其次,在節目形式的設置上,要通過演講、實驗、訪談、慕課等與電視技巧的合理嫁接,來為觀眾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節目場景,讓觀眾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學習到有用的科普知識,了解科學技術最新的發展動態。
1.對科普節目的題材進行創新和優化。觀眾都喜歡題材新穎的電視節目,他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電視節目觀看這一簡單的方式,來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所以,科普節目的制作必須要對題材進行創新和優化,挖掘受眾喜歡的科普題材。在題材的創新方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入手。一方面,選用科技含量較高的題材,讓觀眾能夠了解到最新的科技訊息。另一方面,可以針對傳統的科普題材,從一個創新的角度進行解讀和闡述,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
2.對科普節目的表現方式進行創新。在現階段的科普節目制作過程中,往往是采用主持人解說的形式來對節目內容進行表現,這種表現方式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容易影響受眾的觀看興趣。所以說,科普節目應該采用生動有趣,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來對科學知識進行闡述。以國外有名的科普節目《這不是巫術》為例,在這一節目中,配備了三位節目主持人,三位主持人在節目中有著不同的職責。一位支持人負責通過簡易的試驗和道具為觀眾展現科學試驗。其余兩位主持人負責外景采訪,針對生活現象進行調查。也就是說通過室內和室外兩種表現形式以及科學實驗的方式來對科普知識進行闡釋,從而有效的提升了節目的可看性。
3.提升科普節目的故事性。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賦予科普節目故事性能夠有效的提升節目的可看性。在題材的設定上,要實現題材的情節化、具體化、人性化等特色,從而讓節目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給觀眾,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生動性。甚至,科普節目還可以針對一個題材,選擇一些現場觀眾和主持人進行演繹,來展現科學知識,從而使科學知識具體化和形象化,加強觀眾對科普節目的理解。
電視科普節目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電視科普節目進行創新和優化,提升節目的可視性,擴大節目受眾的范圍,對于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精神的傳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今后的科普節目制作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結合觀眾的實際需求和興趣特點,對科普節目的內容和制作形式進行全面的優化和創新,為科普節目可視性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尤其是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面臨著收視下滑的壓力,探索新的傳播方法、提高節目傳播效果成為電視科普節目的工作者的迫切任務。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傳媒生態發生了改變,電視媒體也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利用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使電視科普節目具備了創新發展的可能,但是目前電視媒體的發展現狀與大數據時代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所以注定基于新媒體、大數據技術的電視科普節目傳播方式探索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1]張靜.淺析硬性科教節目的“軟”處理[J].今傳媒,2013,(08):74-75.
[2]宋曉麗,李婧.“注意規律”在農業科教節目創作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0,(11):164.
[3]侯剛.提高電視科學節目的可視性[J].新聞前哨,2008,(09):60+67.
[4]劉長偉.增強科教節目的可視性[J].新聞愛好者,2006,(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