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紅青
《普蘭店新聞周刊》欄目2009年開播,通過濃縮地區過去一周新聞精華,關注新聞熱點、評析新聞現象、解讀新聞事實,從而固化人們對一周新聞的記憶,受到觀眾一致認可和好評。現以辦這檔節目的心得體會,淺談縣級臺如何辦好新聞雜志性欄目。
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各類信息繁雜,人們也很難迅速獲得有效信息,因此,有針對性的整理和整合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作為地區主流媒體,如何能將地區一周的新聞梳理、濃縮在一檔新聞節目中,如何有理想、有責任感、有尊嚴地記錄城市歷史,并能與受眾在溝通交流中獲得啟迪,一起感受大家所共同經歷的,這是我們辦這檔雜志性節目的初衷。經過幾年的積累和完善,我們也達到了這樣的目的。
《普蘭店新聞周刊》是一檔新聞雜志性深度報道欄目,它的一大特色就體現在編排結構上。欄目內容不是新聞的堆砌,而是采取綜合編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聞報道樣式通過一定的線索雜糅,組成一檔完整的節目,更多地體現觀點、述評,看起來頗似一本電子雜志。欄目從2009年開播以來,展現出了品牌的獨特性和個性化,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社會反響良好。同時,因我地區有一所遼寧省聾啞學校,考慮受眾群體的多樣性,我們還增加了手語同期播報。
欄目通過版塊輪動,有別于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在時間上欄目迎合了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想更加迅速的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的一個心理需求。當今時代,人們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微信等太多的渠道來獲取各種各樣的新聞信息,這些信息別無選擇的一股腦兒涌到我們面前,讓受眾目不暇接。而《普蘭店新聞周刊》所追求的就是解決受眾的選擇和關注,欄目在短短的30分鐘的時間里,將一周內大家最關切的地區新聞和人物事件著重呈現,帶領大家了解一周中的錯過,并總結7天事情發生的變動和結果進行剖析,讓觀眾有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引用白巖松評價《新聞周刊》的一句話,就是“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視點,來看待過去的一周。”
在欄目結構和內容上,《普蘭店新聞周刊》有獨特的新聞整合方式和觀看視角,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獨特的版塊結構。《普蘭店新聞周刊》主要由要聞盤點、封面人物、熱點透視、事件背景、嘉賓訪談、關注話題等,通過版塊的輪動,把動態的新聞分成各個部分,將電視做成了雜志。節目通過篩選焦點議題、提煉有效信息、勾連相關議題、挖掘后續報道等方式,對一周的信息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給觀眾,特別是深度報道,從某一事件出發,引出多個相關事件,同時,將相關聯的線索逐一剖析,使議題更加符合受眾需求。整檔節目先是盤點新聞,把本周地區所發生的重要新聞用概括的語言點到為止,給觀眾記憶的一個提醒,然后選擇受眾最關心的、街頭巷尾熱議的新聞事件以及人物進行報道,在報道中添加適當的評論,以主媒的視角進行分析和報道。同時,采用不同的切入方式引出每條信息,使不同的新聞事件間都能找到一個相關點,注重互相的轉承起連是否契合,整期節目看起來渾然一體,絲毫沒有拼湊在一起的感覺。節目的最后,點出下周關注或后續報道,使受眾有所期待。如:2016年1月普蘭店撤市建區伊始,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我們便在當期欄目中以變化為線索對此進行了聚焦,從大的政策層面到百姓關切、從城市規劃到商家引進等等,從受眾關切的每一個點出發,全方位立體化地將一個新城區的藍圖和愿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節目所期待的不僅是記錄歷史,更多地是能在與觀眾的溝通交流中獲得啟迪和感悟。因此,大量運用周期聲讓當事人說話,增加節目的真實可靠性,無論是封面人物還是嘉賓訪談、關注話題,除了主持解說外,大量使用同期聲和現場采訪等,不僅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還能將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特寫的方式展現給受眾。
總之,《普蘭店新聞周刊》在節目的編排風格上有張有弛,始終靠編排節奏來牽動受眾,讓受眾跟著節目的調子走。盤點部分節奏較快,能夠很快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封面人物、關注話題等深度報道部分,節奏自然放慢,給予觀眾思考的余地。這種編排方式,使整個節目充滿雜志風,內容層次分明,增強了節目的立體感,受眾看后也是意猶未盡。
《普蘭店新聞周刊》的另一大特色表現在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上。電視新聞雜志類節目,因為是綜合的新聞性節目,重在“品評和咀嚼”新聞,涉及評論和觀點多,因此,主持人不能僅僅是播音員,同時還應該是新聞評論員。在《普蘭店新聞周刊》的多年發展中,我臺金牌主持金龍,作為節目的把握者和掌控者,有著獨特的主持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蘭店新聞周刊》中由于大量評論,使得欄目擺脫了死板生硬的缺點,更加自然。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機敏和語言犀利成為對新聞雜志性欄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這也與節目本身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相輔相成,渾然天成。
在主持過程中,金龍最大的特點就是睿智、機敏又不失親切,節目本身的性質決定了他理性的一面,而他的溫和一面,又使他的信息傳達并不強硬,合理的理念灌輸讓新聞觀點更加能夠接受。同時,作為評論員,他讓自己融入對新聞更多的理解,透過對新聞事件的評價,他也引導著受眾對新聞的認識,這樣就使受眾的思想隨著主持人的思維逐漸達到一定的深度,受眾對主持人也逐漸培養了信任感。因此,受眾對主持人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對節目充滿了無比期待。無形中,主持人在欄目中便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長期的這種堅持,使受眾對主持人和節目都產生了一種信賴感。同時,作為主持人,金龍同時又是編輯,在稿件的語言風格上,他往往親自調整,從而使展現在觀眾面前的主持人語言更犀利,思想更深邃,符合評論的形式,他的語言盡量準確、清晰、簡潔、通俗、流暢,最后還要引出自己的希望與思索,流露出幽默和智慧。他的主持使節目更加貼近受眾,為節目增色添彩,從而也鞏固了《普蘭店新聞周刊》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每周末,固定時間,鎖定頻道,早已成為普蘭店廣大觀眾的一種定式。
作為一檔新聞雜志性欄目,我臺《普蘭店新聞周刊》用輕松的風格,豐富的版塊內容,多角度剖析、評述、反映新聞內涵,集中呈現新聞精華,信息量大,內涵豐富,可視性強,帶給觀眾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讓人有一種閱讀“電視雜志”的感覺,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完善,受眾面越來越廣,已經成為我臺的品牌欄目,希望通過以上的體會,能對其他臺辦新聞雜志性欄目做一個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