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
當前,新媒體發展如火如荼,各類新聞類APP也如雨后春筍。但有強者如“澎湃”“頭條”,做到行業領軍,也同樣有不知名的弱者存在于溝渠之中不為人知。
“鮮財”APP是某公司支持孵化的一款財經類新聞APP,然而由于沒有正式的宣傳,只是作為創新項目存在,它并未被大眾知曉。“鮮財”曾用名“錢途”,2016年12月改名為“鮮財”,然而只有LOGO換了名字,它在應用超市仍然叫做“錢途”。
“鮮財”APP內容負責人曾經是某財經報的記者,后轉型負責“鮮財”APP的工作。在運營APP的過程中,她對新媒體規律雖然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理論指導實踐確實存在斷層。“鮮財”APP目前還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定位也并不清晰,這嚴格來說是主編的責任。“這只是一個小的創新項目”曾經的“錢途”,如今的“鮮財”,更換的只是APP的名字和LOGO,它并沒有因為名字的改變而使得APP的風格有任何的變化,換湯不換藥。
“鮮財”APP沒有明確自己的目標受眾,和市場定位。主編也含糊不清,“試水”在現階段是“鮮財”的掩護。然而要做市場化商業化的媒體,確定定位和受眾是發展的第一步。再有,她表示“因為我原本是紙媒的,所以我是習慣了那種以我為主的輸出。我想告訴你什么,我認為什么重要我就告訴你什么。”即使她認識到了信息時代紙媒行事的缺陷,但在進行內容和選題策劃時依然是以我為主的輸出,并沒有注重到用戶的需求。
從財經信息的情況上去看,“鮮財”也有自己的解釋,“在財經這個領域,它沒有那么多內容”依然有傳統媒體時代思維的影子。信息時代,信息極大豐富,內容生產者卻依舊認為它是匱乏的,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片面和以我為主的。
首先,APP中沒有搜索功能。從新聞信息傳播方式上看,“鮮財”就像一個村口的大喇叭,我推送什么你就看什么,不能搜索新聞,不能搜索主題,只能線性的查看歷史消息。實際上,“鮮財”實現的仍是點對面的大眾傳播,仍然沒能走出“大喇叭”時代的藩籬。
其次,用戶主頁功能沒有充分利用,只是簡單的賬號注冊和囤積,對于用戶個人的資料沒有進行收集和挖掘。訪談者表示“鮮財”并不是要做成“今日頭條”,“純聚合的,技術主導的”,APP無法實現個性化推送和偏好算法學習。但是這并不是放棄對用戶資料進行收集的理由,融合新聞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龐大的數據,與傳統媒體不同在于其繪制的用戶圖譜能精確的描繪自家媒體的受眾形象,由此才能更精準的將信息和人連接起來。如今的“鮮財”到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交流中內容負責人表示,“鮮財”APP是宜人貸下的項目,它對盈利并沒有任何的要求。現階段他們不會將盈利作為考慮的問題之一,只要做到一定的體諒,變現就不是問題。這從一方面又體現出傳統媒體人創收能力的薄弱。
“上級公司對這種資訊項目它是一直會持續投入的。所以可能沒有生存的壓力。” “鮮財”APP當下作為創業項目沒有正式投入市場,依然處在上級公司羽翼庇護之下。可在沒有成熟盈利戰略策略的前提下,“鮮財”一旦開始沖進市場,母公司宜人貸的壓力將會非常大,每一秒都在“燒錢”,而所謂的流量也不過是后臺的信息流水,毫無變現可能。手機新聞媒體市場,風云變幻,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誰家的APP沒有“生存的壓力”?
新媒體APP“花園”是一個打滿了柵欄的空間,柵欄是過濾條件,將品種差不多的花圈在一起,實現精確的種植。一個成熟的商業化新聞APP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目標受眾,既然信息豐盈時代用戶主動,那么一定要做的就是將信息和用戶精確的對接,這樣才能帶來流量,從而沉淀變現。
傳統媒體從業者轉型成為新媒體從業者時,他們容易固守以往的經驗和理論,對新媒體實際上持有“看低”心理,不主動學習新媒體規律。從現實來看,原本只用考慮做內容的傳統媒體普通從業者需要學習渠道和營銷是什么,需要放下“無冕之王”的“高傲”,俯下身子去學習新媒體,了解受眾,進行信息服務。
傳統媒體盈利模式靠撥款、零售、廣告“三駕馬車”,都很被動。“鮮財”APP目前盈利模式還沒有被提上日程進行思考,但很多新媒體盈利方式均可借鑒,例如知識付費、電商、轉換流量成為母公司用戶等。傳統媒體人如果不從盈利思想上轉型,其即使參與運營新媒體也無法通過流量變現,或者變現手段低劣如百度,必將影響APP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