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雪
(大連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互聯網+”背景下“自媒體”與“自媒體語言”的特點與影響研究
宮 雪
(大連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自媒體與自媒體語言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印證了互聯網的發展為社會帶來的優勢與弊端。本文以自媒體和自媒體語言為研究對象,明確自媒體及自媒體語言的特征及影響,倡導文明使用網絡語言、凈化網絡語言環境。
互聯網+;自媒體;自媒體語言
“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展。”語言學家陳原如是說。[1]語言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手段,語言的變化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透過語言的涓滴之變,能夠窺探社會的變遷。
互聯網絡的發展有助于即時傳遞信息、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生產力進步。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計劃被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部署的一環,旨在通過“互聯網+”推動傳統產業的整合和發展,對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改善民生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政治方面,互聯網有助于公民表達政治意愿和行使民主權利。構建和諧、健康、安全的互聯網政治生態系統對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積極的督促作用。在經濟方面,互聯網可以刺激傳統經濟的更新,促使實體與網絡銷售的互惠互利,促成企業跨界經營。“互聯網+”可以優化農業、工業、制造業乃至服務業的結構、促使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引領了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具體表現在教育理念的轉換、教學模式的創新、教育變革的實施等方面。在文化層面,“互聯網+”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模式革新,加速互聯網絡文化傳播,推動文化消費需求。
自媒體的載體——自媒體語言的產生與發展亦能夠證明互聯網的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本文從語言的視角探討自媒體與自媒體語言的特點與影響,揭示互聯網絡的壯大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利與弊。
2002年,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丹·吉爾默提出了“自媒體”的概念,認為自媒體將是未來的主流媒體。2003年一份權威的研究報告給出了關于自媒體的定義:“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2]簡單地講,自媒體是一種“大眾媒體”或者說“個人媒體”,以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為依托,即時進行信息共享與交互,包括論壇、推特、微博、微信等,具有私人化、平民化、大眾化、個性化、自主化等特點。
自媒體的發展與互聯網的興盛相輔相成,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但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喜憂參半。首先,傳播多樣化與監管不利化。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以電視、報紙和雜志為主,新聞的發布會經過監管部門的層層審核,新聞本身具有嚴謹性、邏輯性和科學性。自媒體式的傳播形式則破壞了新聞發布的規則,幾乎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編輯者、發布者和傳布者,消息的正規性和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增加了監管和監控的難度。其次,傳播大眾化與內容低俗化。自媒體的消息多為發布者的個人觀點或見解,其中不乏網絡吐槽或惡意詆毀言論。低俗的言論甚至會引發網友的論戰風暴,所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再次,傳播重復化與內容交叉化。自媒體式的信息傳播是“轉發”式的,某些迎合網友宣泄心理的網絡吐槽、起哄受到追捧,嚴重影響網絡的健康發展。最后,傳播個性化與價值觀裂變化。自媒體式的信息傳播強調個性,所謂的“網絡紅人”靠著出位的言論、圖片博得人們的眼球,在極短的時間內張揚了自己。這種行為是價值觀裂變的一種體現,容易引起“秀者”做出過激行為、發出不當言論,也容易引起“看客”的不理性和情緒化。
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自媒體式的媒體傳播形式帶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內容豐富等特點,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監管和控制,也會成為對社會有害的利刃。
自媒體語言指使用短訊、微博、微信等現代通訊手段進行信息交互式時使用的語言,自媒體網絡用語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區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于根元曾將網絡詞語分為11類:術語、外來詞語、翻譯詞語、中文與英文并存、縮寫、數字符號、港臺澳詞語、諧音、按照漢語造詞規律產生的新詞、漢語特色的俗稱、漢語特色的美稱、作用于視覺的詞語等。[3]除了上述類型以外,表情文字或者表情包也應該被列入網絡詞語。鄭遠漢先生將網絡語言分為7種形式:符號組形類、數字會意類、諧音替代類、縮略簡稱類、轉義易品類、雙語混雜類、重字贅語類等。[3]如用笑臉表情符號表示高興,用“520”表示“我愛你”,用“蟹蟹”表示“謝謝”,用“BF”表示“男朋友”,等等。除了上述類型以外,“高鐵體”“明星體”等網絡語言也隨處可見。
自媒體網絡語言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更新快、數量龐大;二是內容豐富、形式多;三是符號多、簡單生動。自媒體網絡語言所帶來的影響亦喜亦憂。首先,語言自由化與層次良莠不齊。信息發布者的素質高低不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語言質量參差錯落,導致自媒體語言缺乏規范性和準確性。自媒體網絡語言極度自由化,在提升了平民或者說草根話語權的同時,對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有一定的威脅。其次,語言隨意化、誤用多。自媒體網絡語言的使用非常隨意,從雙語混雜的形式來看,已經由英、漢雙語混雜逐漸發展至多國語言摻雜使用的地步,破壞了漢語言系統的純潔性和正統性。濫用語言的現象還表現在語法方面,網絡語言的語序不再受漢語“主謂賓”形式的限制,倒裝句頻繁出現。如果不加以規范,自媒體網絡語言對漢語系統的戕害將無法估量。最后,語言過度消費,觀念意識滑坡。“語言消費就是基于網絡技術的一種特殊消費,準確地說,是指利用網絡技術傳播話語、生產意義的一種語言‘自媒體’。”[4]自媒體為網民提供了隨時隨地可以發聲的“喇叭”,人們過度地進行語言消費和情緒宣泄。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問題。維護健康、和諧、安全的網絡環境人人有責。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促進網絡的蓬勃和健康發展。首先,出臺強化監管的法規與政策。謾罵、詆毀、黃色、暴力、泄憤等語言充斥網絡,會影響網友的價值觀,對青少年的成長十分不利。應該出臺有效的監管措施,如身份識別制度等,杜絕不良消息的散播,保障互聯網絡的健康發展。其次,去除糟粕、發展優勢。自媒體網絡語言在影視創作、脫口秀等電視節目中應用廣泛,在增加藝術效果的同時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對具有創新色彩、傳遞正能量的自媒體網絡語言應適度地加以吸收和正確引導,對文化垃圾則要及時去除。最后,尊重傳統文化、加強自我修養。應該努力捍衛本國的網絡文化,加強自我修養,堅決抵制破壞漢語系統正確性和純潔性的網絡語言。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9.
[2]張驍.自媒體的分類和發展路徑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5.
[3]魏斌.網絡語言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11.
[4]鄭慶君.網絡“自媒體”語言消費大觀及其成因探析——兼論網絡“自媒體”的互文性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12(4):228.
G206
A
2095-7602(2017)11-0195-02
2017-06-19
2016年度大連海洋大學社科聯立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的自媒體語言的特征與影響研究”(2016xsklyb-31);大連市社科聯2016-2017一般項目課題“網絡自媒體語言的特征與影響研究”(2016dlskyb146)。
宮雪(1982-),女,講師,博士,從事日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