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0
中國高校研究生進階式創業模式研究
徐燕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0
當前,中國高校研究生創業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尚處在探索當中。本人從探討當前研究生創業的背景開始闡述,分析研究生創業的必要性和優勢,即創業帶動就業、自我人生價值追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必要性與發揮智力資本優勢、兼備實驗成果轉化能力、擁有高校人才儲備資源的先天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研究生進階式創業模式,“頂層設計”加“底層沖動”,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研究生創業;必要性與優勢;創業模式
關注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提到“如果大多數中國人,因為從事挑戰性工作和創新事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通過消費得到滿足的話,結果一定會非常美好。”教育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規定》強調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所以,加強創業模式的構建和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拓寬研究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能力的需要,同時也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培養復合型、創業型高級管理人才的需要。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市場主體釋放更大空間,讓國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同時實現精神追求,這是本屆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有關精神,共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國務院同意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各省市積極制定利于大學生創業的各種政策,其中被稱作“湖北積極就業創業政策4.0版”,更是鼓勵大學生在湖北創新創業。畢業3年內大學生創業,可在創業地申請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畢業5年內和在校大學生,在經認定的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可享受每年最高1.8萬元的場租水電費補貼。港澳臺籍、留學回國和外省籍大學生可同等享受湖北省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巨大的就業壓力,促就了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選擇創業,他們憑借自身的優勢,成功躋身創業群體當中,并成為重要的一員。而當下研究生創業并不罕見,但能夠創業成功的研究生卻是了了。筆者在查閱眾多文獻的基礎上,提出進階式創業模式,借以幫助研究生創業少走彎路。
(一)研究生創業的必要性
1、創業帶動就業
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65萬人,比2015年增加16萬,創歷史新高。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畢業的碩士生達到55.15萬人,并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這勢必會讓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因此越來越多研究生選擇創業,既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又帶動了就業。同時創業會使就業率相比提高,一人創業、眾人就業,提供眾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創業的強大帶動作用,緩解就業壓力。此外,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與結構性失業并存的現狀,要求研究生創業,提供更多的高層次的就業崗位。因此,要積極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進一步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各項政策的落實力度,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合理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2、自我人生價值追求
研究生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精英人才,被寄予厚望,應當有所作為、有所建樹。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高追求便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當前的創業為研究生提供了一條便捷、低門檻的路徑,實現人生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方案的轉變,研究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越來越強,創業實踐越來越豐富,創業形勢越來越好,這都有利于研究生創業來實現人生價值。
3、高新技術產業化
21世紀,競爭的實質是人才與知識。而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兼具著知識與人才兩大要素,自然成為競爭的元素之一。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有眾多的科學技術成果未能實現轉化,甚至被束之高閣。研究生作為其中的媒介,可以有效地實心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因為他們既可以高新技術的參與者與開發者,也可以是高新技術的轉化者與推廣者。研究生的創業,勢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免于科研成果的堆砌,承接市場投資機構的項目。
(二)研究生創業的優勢
1、發揮智力資本優勢
在知識經濟中,人力資源的地位日益重要。實際上,知識經濟是智力資源消耗型經濟,它主要依賴于知識、智力的投入。可以說,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本的投入為主的經濟,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處于核心地位,知識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知識經濟在中國展現了無限商機,現在極為需要的是一批既有知識又有膽識的創業者。而在研究生創業團隊中,擁有的人力資本,不是普通創業者能夠比擬的,他們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在對市場敏銳度、機會識別以及技術掌控力等上,明顯優于普通創業,這正是發揮“智力資本”作用的結果,也是研究生創業的優勢。一方面研究生創業團隊接受了系統且專業的科學研究訓練,創業能力優于本專科生;另一方面從年齡層面上探討,研究生創業團隊的相較本專科更為成熟理智,看問題的角度更廣、解決事情更為高效。借助智力資本的東風,促進研究生創業團隊越走越遠。
2、兼備實驗成果轉化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多是跟著導師做項目,長期“泡在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因此在技術的掌握與應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借助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專業實踐與研究內容無縫鏈接,契合創業目標,形成良好的創業項目。因此,對部分科研成果的能否轉化及其市場潛力,對于技術的適用、運用及推廣,研究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兼備實驗成果轉化能力,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產學研優質合作的最佳選擇。如果能夠獲得高校與導師的幫助與支持,擁有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創業成功幾率將會大大提高,創業風險也會降低。兼備實驗成果轉化能力的研究生創業者,是架起了產學研合作的橋梁,兼任彼此之間相互溝通的媒介,促進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共建,共同致力于優質科研成果的轉化,創造新科技,促進世界新變化。
3、擁有高校人才儲備資源
“大樹底下好乘涼”,背靠高校的研究生,可以在高校的庇佑下,找到創業需求的人才,接洽社會資源,契合社會需求。高校每年為國家輸送幾百萬的人才,而創業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自己所在的高校儲備后備力量,與學校保持溝通與聯系,亦可在創業成熟后聯合培養創業所需的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聚集地,為研究生創業提供指導與幫助的同時,又可以為其儲備后備力量,產學研相結合,互利共贏。此外,高校擁有的校友資源亦是研究生創業所需的資源,校友分布全球各地,各行各業,涉及廣步。研究生創業者積極主動通過高校聯系相關校友,必會減少創業阻力,成為創業助力,飛越困境,走向成功。
研究生的創業不是一蹴而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創業也是進階式的。在最初的“底層沖動”階段,有新的想法、科研成果、專利等作為創業的儲備,結合“頂層設計”帶來的優惠政策、創業知識、創業實踐經驗等,在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后,再進行創業,之后經過創業教育績效評估,形成步步遞進,層層高升的局面。
(一)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要統籌考慮項目各層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統攬全局,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頂層設計”字面含義是自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想,“不能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足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頂層設計”不是閉門造車,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因此在研究生創業過程中,高校應當樹立正確的創業意識,制定好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及創業政策,做好頂層設計的工作,自上而下的設置好每一個部分,處理好每一個問題,從全局把控研究生創業的各個環節,做好研究生創業的政策咨詢、信息服務、項目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以及跟蹤扶持等各種創業服務。尤其是針對創業的研究生,提供創業方面的國家政策、市場動向等信息,創業項目對接、知識產權交易等服務,建立一整套的創業實踐服務(圖一)。
(二)底層沖動
“頂層設計”就是要自上而下,但必須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所謂的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底層沖動”是“頂層設計”的動力源泉。因此,研究生自發主動的產生創業需求與欲望,頂層設計與底層沖動才能產生互動,有來有往,自上而下,站得高,高屋建瓴;自下而上,落得實,惠及眾生。如果能把高校創業的“頂層設計”,真正內化為每一研究生都從內心滋生的動力,這樣的“頂層設計”與“底層沖動”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極大地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推動社會變革。具體來說,高校在積極鼓勵學生創業的同時,兼顧研究生自身對于創業的需求及欲望,了解其所感、所想、所需、所惑,切身為其謀利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尋求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三)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在具體實施方面,要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規避當前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不系統、無層次、無全局的弊端,要形成促進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教育氛圍,就需要構建科學的創業課程體系和適當的教學模式。首先,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及教材內容的選擇需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逐步實現教材多樣化、彈性化、特色化、個性化和課程的綜合化,從而逐步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其次,教育模式也應實現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培養專才向培養通才,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以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結合創業實踐,開展案例研究與模擬創業等,并逐步完善創業教育評價機制,逐漸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敏銳性和獨創性。
[1]陳永杰,王莉.中國高校研究生創業教育模式及戰略轉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5:12-16.
[2]殷朝暉,雷麗.學術資本主義視域下的美國研究生創業及其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5:23-28.
[3]袁盎.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4]沈雁.丹麥大學創業教育模式研究——以哥本哈根商學院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161-165.
[5]馬君,郭敏,張昊民.大學生創業模式及其動態演化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2,03:59-64.
[6]李亞南.碩士研究生創業現狀調查[D].華東師范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