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霞
綏德縣白家鹼鎮九年制學校陜西榆林718000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
邢霞
綏德縣白家鹼鎮九年制學校陜西榆林718000
新課改理念認為,語感的培養不僅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充分體現出來。”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感培養,體現出語文課的特點呢?
朗讀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一篇好文章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用充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采取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等多樣的形式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讓他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受到語言文化的熏陶、培植語感,吸取課文中的豐富營養,在熟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領悟表達方法等。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的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并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如:《燕子》一文中有“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教學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痕”與“根”做比較,使學生體會到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產生了一種朦朧美。通過對“痕”字的挖掘,使學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貼切的詞語來準確地表情達意。學生在邊比較、邊揣摩、邊賞析的過程中,發現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語的特性。
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讓學生把課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來。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如此,有利于學生貯存語言,積淀語感,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
語言文字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以聯想為中介,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及彼,通過聯想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還原成鮮活的景物、豐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從而準確、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達的復雜的情感信息。
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如:教學《觀潮》一課“潮來之時”一段,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潮水奔騰、沖擊的錄音,想象潮來時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讀課文中的描寫,體會潮來時的壯觀,讀出潮水的氣勢。這樣,就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聯想參與感知活動,學生由被動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轉為積極地營造情景,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語感訓練。
言語感受同生活經驗直接相關,離開了生活經驗,語言就會同現實刺激物失去聯系,難以獲得具體的語感。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得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多了,了解也越見深切。一些年代久遠或與學生生活有距離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頤和園》等,教學中可聯系電影、電視的有關鏡頭,或利用投影、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將語言文字所描寫的具體情景再現出來,使學生入情入境,誘發學生敏銳的語感。其次,也可以引導學生拿生活中見到的同類事物,同課文描寫的未曾見到過的事物做比照。平時引導學生多觀察,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自覺地把生活經驗與語言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是一個較為漫長的而又細致的工程。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重視了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并施之于有效的語言訓練方法,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有聲有色,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