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強
(一)民族高校對于進行普通話教育推廣沒有足夠重視。現階段的民族高校推廣普通話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也沒有相關較為完善的教育制度對其進行有關規定,這就致使許多民族地區的高校對于普通話教育推廣的意識比較欠缺。具體來說有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普通話教育的宣傳力度較小。正是由于在很大范圍的少數民族區域都沒有對普通話進行積極的宣傳,因此許多高校還不了解學習普通話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2.投入力度小,缺乏專業的師資團隊。對于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高校來說,由于所處區域較為偏遠,因此相關的經濟發展還維持較低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反映到對教育的建設中來。具體來看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首先,一些教學的設備還比較陳舊與落后,缺乏專門學習語言的場所與多媒體設備,因此不能更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其次,缺乏專業進行普通話教學的教師團隊,學習普通話本來就是一個長期以往的堅持過程,學生要想學好必須有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然而專業教師的缺乏卻嚴重制約了少數民族高校普通話教育的發展進程。
(二)民族地區的教師和學生的方言情結嚴重。由于少數民族院校基本上都會建設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校內的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學生更多的都是來自當地的人,因此在平常日常生活中學生之間彼此溝通與交流都是通過本土方言來完成的,由此可見日常學習生活中長期使用民族語言交流不利于普通話的教學與推廣。每個學生都可能來自于不同的地區,因此口音與方言習慣使得學生很難順利的接受全新的一門語言的學習。
(三)課程設置與普通話推廣的長期性不匹配。由于少數民族對于普通話的教學推廣沒有提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在對課程設置時也是將十分有限的學習時間留給了普通話的教學。據調查,普通話課程在各大民族高校中通常開設課程較少,并且學生在課堂下基本沒有練習與實踐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難以快速掌握一門新語言的學習技巧,普通話水平的提高也不斷受到制約。
(一)推廣普通話應該與相關文學專業課程相結合,其中包括有一些語文課程、漢語課程以及口語課程等。對于一門新語言的學習,學生是從毫無頭緒的狀態開始著手的,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就不斷的滲透有關普通話的教學,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堅持以普通話進行授課,還需要在講解課程的過程中不斷普及有關普通話的相關知識與背景,讓學生不斷提高學習的興趣。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課堂討論環節或者給出與課程知識相關的話題,讓學生以辯論賽的方式結組進行觀點與意見的普通話表達。通過這些讓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活動,不斷起到培養學生普通話口語鍛煉的作用。再如,對于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來說,其在講述過程中基本都是圍繞一些經典的漢語言文學進行的,要想理解類似《論語》、《資治通鑒》等一些著作與文獻的內容,必須對漢語的普通話發音進行較好的掌握,教師在講述這類文言文時,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進行朗誦、閱讀與背誦,可以起到切實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的作用。
(二)推廣普通話應該與積極的宣傳教育相結合。普通話教育宣傳起到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其不僅是將來進行廣泛涉獵的基礎,更是面向社會的一項職業技能。學校應該積極的重視推廣普通話教學,將對普通話的推廣體現在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舉例來說,校內可以定期組織“普通話推廣動員大會”,通過播放宣傳片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對學習普通話的關注度。除此之外,可以將普通話推廣應用到校園廣播的平臺上,專門設置一個與普通話相關的“訪談專欄”進行定期播放。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普通話演講大賽”或者“普通話辯論賽”積極的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這些宣傳活動不僅能夠讓更多的師生認識與了解普通話,對于切實推進普通話教育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三)將普通話推廣與科學教育研究相結合。學習普通話不止局限在一些高校中間,還要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掌握這門有用的語言,因此國家與相關教育部門應該重點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的重視程度,對該領域采取相關的科學調研政策。舉例來說,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展開相關問卷調查,設置一些“在學習普通話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類似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研究與分析,找到一條能夠解決普通話推廣受阻的切實可行的措施。
[1]孫惠欣.民族院校普通話課程的分層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 2014(4).
[2]劉夏陽.中國普及普通話現狀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學報, 2013(6).
[3]梁春蓮.民族地區高師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學習障礙心理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