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民法總則》,有些人覺得晦澀難懂,離自己很遠,事實上,它處處關乎民生,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現實生活中,旅游訂酒店、商場購物、信用卡辦理、報名信息采集等行為,容易泄露個人信息,一不小心就會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而做到“精準營銷”“精準詐騙”。此次《民法總則》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民事權利寫入法律,以后,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將受到法律約束,個人信息也加了一堵“防火墻”。不僅如此,愛上網打游戲的人,裝備不翼而飛,網絡賬號被盜,虛擬幣被人買賣,遭遇這種情況只能認栽嗎?《民法總則》被審議通過后,上述遭遇將有法可依。所以,《民法總則》規范的那些事就在你身邊。
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說,如今見義勇為的人越來越少,事實上,見義勇為行為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不可抗因素的產生,難免會造成受助人損害,“費力不討好”擋住了不少真英雄。在2016年12月的《民法總則(草案)》三審稿中,“好人法”條款被稱為“見義勇為免責”條款,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而依據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日程,3月14日下午,各代表團審議《民法總則(草案)》建議表決稿顯示,“好人法”條款再度修改,不再區分是否構成“重大過失”,只要見義勇為一律不擔責。所以,《民法總則》規范的那些事就在你身邊。
3月15日,《民法總則》被審議通過,這意味著中國民法法典化的新時代來臨。此次《民法總則》中有若干條文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回應的是這個時代人們所提出的社會需求。《民法總則》處處彰顯了民生情懷,鮮明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每個公民來說都不乏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