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鄭智維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起著“龍頭”的引領統攝作用,因此它的制定對我們每個人的權利義務至關重要。
孩子幾歲能簽合同?胎兒能繼承遺產嗎?見義勇為造成傷害怎么辦?村委會是什么民事身份?作為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涉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老百姓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都可以在民法中找到依據。《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起著“龍頭”的引領統攝作用,因此它的制定對我們每個人的權利義務至關重要。
3月8日下午,全國人大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關于《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集體審議《民法總則(草案)》的四審稿。業內專家指出,《民法總則》處處彰顯了民生情懷,鮮明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法律文明的時代特征,讓每個公民都能從中體驗到溫情、感受到溫暖。
因何出臺
制定《民法總則》,是編纂民法典的第一步。現行的《民法通則》于1986年制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孫憲忠說,《民法通則》曾發揮了巨大作用,以《民法通則》對“平等主體”的規定為例,計劃經濟的概念中,一個公有制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是在執行國家計劃,根本沒有“平等主體”一說,《民法通則》頂住很大壓力寫入了“平等主體”,使不管是公有制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能夠在市場經濟中有平等的地位,這才有了今后我國經濟30多年的蓬勃發展。
然而,《民法通則》是適應當時計劃經濟體制而產生的法律,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中國的發展。比如,《民法通則》中規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顯然已脫離了當今社會現實,但此條文至今仍在。
目前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已先后公布,但由于各法制定于不同時代,缺乏民法典的頂層設計,規則間不乏重疊和沖突。比如,現行《民法通則》中對“單位”的強調,已不符合現代法人制度的要求。同時,一些制度也隨著實踐的發展逐步暴露其弊端。《民法通則》的許多規定和民法作為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法的地位極不適應,也和我國當前的民法學術發展水平很不適應。因此,我國亟須迅速開啟民法體系化的整理工作,補充立法漏洞,消弭立法矛盾,使現行民法制度成為思想先進、制度齊全、規則和諧的法律體系。
31年來,《民法通則》中越來越多的規定,被《公司法》《企業法》等法律替代。孫憲忠曾專門到法院做過調查,目前《民法通則》的156個條文,只有10個左右在發揮作用,《民法通則》已經幾乎被“掏空”,其作為一個基礎性的、統率性法律的地位已不復存在,編纂民法典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民生周刊》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我國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四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均因條件不成熟而被擱置。2013年,孫憲忠當選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提交的關于編纂民法典的議案,從最初建議“修訂《民法通則》為《民法總則》、整合民法立法體系為民法典”,到“關于中國民法典中《民法總則》的編制體例”,再到“《民法總則》應該規定客體一章及該章編制方案”,關于編纂民法典的議案范圍越來越細。立法過程中,他的議案得到重視,加快了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去年,他作為民法典起草組核心成員,還受邀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講專題講座上,為委員長、副委員長等主講了中國民法典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民法對人民生活干預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法律所不能替代的。”孫憲忠說,民法典這么重要,我們過去曾有立法的工作,但是沒有成功。民法典編纂并不是憑空而起 ,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上考慮法律編纂的。但是,孫憲忠也澄清法律編纂并非對現有法律的匯編,編纂要對現有法律體系整合,編纂過程中要彌補漏洞、消除法律矛盾、廢止過時的法律,并制定新的規則。
3月8日下午,《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這一刻,孫憲忠等待了4年,他曾連續4年提交編纂民法典的議案。
亮點突出
打開《民法總則》,不難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作為統領全部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則而存在。
比如,“自由”。在現實生活中,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與他人進行買賣活動,自由決定是否要終止合同,自由選擇處理糾紛的方式,這在《民法總則(草案)》基本原則第四條中有明確說明。
再如,“誠信”。當下社會失信問題備受關注,在行政層面政府推出多部門的聯合懲戒制度。而民法中的誠信原則確立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是當事人進行民事活動時必須依循的道德規范。此外,民法還要遵循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該原則要求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不能超過其正當界限,一旦超過,即構成濫用。這個正當界限,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還有,“公平”。公平原則在民法原則中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在《民法總則》有講到“不當得利”制度,就是公平原則的體現。所謂“不當得利”,就是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后喪失了合法根據而獲取的利益,但卻因此導致他人遭受損失,應負承擔返還的義務。比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這都體現了對各方利益的平衡。
除基本原則以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條款中也都有體現。《民法總則》明確規定胎兒有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對于保護胎兒的財產權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更好地尊重了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有利于保護其合法權益。
在監護對象范圍上,《民法總則》增加了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明確了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義務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強調了家庭責任,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加有關組織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適應了我國現在的一些社會組織(如慈善組織)發展迅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
在民事責任方面,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特別增加了“修復生態環境”這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而不像過去只靠賠償了事。訴訟時效由2年延長至3年,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經濟形勢下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總則》在擴大民事主體范圍的同時,還鞏固和確立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民事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目前法律中除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外,其他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還沒有法人地位,所以《民法總則》專門做了規定,解決了它們的法人地位問題。此外,農村承包經營戶也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民事主體。農村的承包經營戶涉及中國大概2.3億農戶的利益,所以此次《民法總則》同樣繼續延續并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民事主體地位。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當確保依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這在業界被看做是《民法總則》的突破性看點,盡管已有多項法律在前,但“個人信息到底是誰的東西,仍是不明確的”。《民法總則》最大的特點就是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強調信息也是個人所有的財產,個人對其具備支配地位,也對保護自己的信息有了相關權利。《民法總則》中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是我國民法第一次規定。傳統的民法沒有單獨承認個人信息保護,只承認隱私權。
對于《民法總則》亮點的解讀,孫憲忠認為細枝末節的問題對民生的意義重大,因為《民法總則》是實行民法典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從國家立法本身講,這是我們國家治國理政和法制建設的基礎性的法律。
意義重大
“《民法總則》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處處彰顯了民生情懷。”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說,在關于人格權保護、見義勇為責任劃分、胎兒利益保護、網絡虛擬財產權保護、老年人監護制度等方面內容,都鮮明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法律文明的時代特征,讓每個公民都能從中體驗到溫情、感受到溫暖。
如果說民法典、《民法總則》能給老百姓帶來什么改變,那回答應該說是方方面面。首先民法典、《民法總則》告訴我們有哪些權利,以前很多人有事都是找政府、找市長,想讓政府給他解決什么問題。而現在民法典、《民法總則》告訴大家,你要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就在你自己身上,你要發揮自己的主觀創造性,國家不像以前那樣限制你的創造性,相反它鼓勵你、承認你,還保護你的主觀創造性,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種平等創造的機會和能力。“民法典、《民法總則》就是給我們這個社會的轉型創造了一個新的條件。” 孫憲忠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孫憲忠曾在多個場合講過同一個故事:拿破侖一生當皇帝、打過無數勝仗,但他做的真正有意義的事就是頒布了民法典。他借此來強調民法典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應該說,現在編纂民法典的步驟、方法跟我的建議是基本一致的。”孫憲忠說,民法的作用在于通過一個一個法律規范,規范每個人行為,使整個社會從本質上改進。隨著《民法總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民法典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孫憲忠卻絲毫沒有輕松感。“大體框架已經確定,但一些細節還需要斟酌。”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的民法典編纂工作“兩步走”思路:第一步編制《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目前,孫憲忠已開始為下一步做準備了。孫憲忠說,第二步任務同樣艱巨,《民法總則》通過后就要著手對《物權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等進行修訂。
按照規劃,2020年左右就要完成民法典編纂。民法典編纂工作是否可以如期完成?“希望2020年左右民法典可以做出來,但保證立法質量比立法速度更重要。”孫憲忠說,盡管現行的法律有缺陷,但還是發揮了作用,我們現在不是處于無法可依的時候。因此,必須先要確保立法質量,然后再考慮立法速度。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康為民認為,《民法總則》的制定意義重大,首先,有助于更好地完善立法,形成科學完善的民事法律體系。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原有的民事立法主要是通過單行法的形式來推動,法律的體系性不夠,容易出現立法漏洞和立法沖突。制定《民法總則》,在推進民事法律體系的統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對完善我國法律體系,提高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其次,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司法,提高司法裁判水平。《民法總則》的出臺,將有助于形成民法獨有的規則體系和概念術語,實現裁判規則的體系化和科學化,能更好地指導廣大法官公正裁判,提高法官的裁判水平和司法能力。
另外,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事權利。《民法總則》高度重視權利保護,突出權利保護的地位和作用,更廣泛、更全面地規定了民事權利,可以說是我國公民民事權利立法之集大成者,必將更有效地保護公民和各類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