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如何實現更好的監管。不是說,花了錢、掛個牌,就完事大吉,而是要制定完備的管理規章,并落實到位。
據媒體報道,日前,浙江省教育廳和財政廳聯合發布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由教育行政部門向社會辦學的幼兒園購買“學前教育服務”。有關負責人解釋,之所以沒有擴建公辦園,而選擇向民辦幼兒園購買服務,是出于資金效益最大化的考慮。
公辦幼兒園學位緊張是個老問題。在一些城市,每到報名時間,家長半夜就跑到公辦園門口排隊,至于托關系的,也不在少數。即便得到一個學位,班容量也遠超國家規定的小班最多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標準,最離譜的,有些地方公辦園的班容量居然超過70人。
這些年來,媒體及公眾一直呼吁,地方政府應該擴大公辦園供給,讓更多孩子接受普惠的學前教育,不要統統推給高收費的“貴族”幼兒園。有什么樣的孩子,就有什么樣的未來。無論是從公民權利,還是從國家人才戰略來考量,學前教育都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應該也必須納入政府治理的視野。
浙江省此番以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緩解適齡兒童入園難,應該說,是一種“曲線”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的積極探索。盡管效果還有待觀察,但至少從改革方向看,值得肯定。
一者,此舉或將激發民辦幼兒園的辦學熱情,從而大大緩解幼兒園學位緊張的難題。政府雖然沒有擴辦更多的公立園,但卻在客觀上擴大了教育供給,甚至會產生“乘數效應”,促進民辦幼兒園的蓬勃發展。畢竟,政府支出的,不僅僅是財政資金,還有政府的權威與公信力,對于民辦園而言,后者顯然更為稀缺。
既然社會力量辦學已經是客觀存在,政府多一些扶持,本身就是基于客觀現實的多贏之舉。誠如浙江省教育部門負責人所言,購買社會服務,更能實現資金效益的最大化。單從經濟賬來說,辦一所公辦園的錢,可以購買多所民辦園,何者更有效率,不言而喻。
再者,這也有助于進一步規范、提升社會力量辦學的水平。政府購買服務后,不僅會在收費標準、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著力,也會打通公辦園與民辦園的教學管理上的壁壘,進而實現良性的交流與互動。公辦園與民辦園也不再是兩股道上的奔跑,而會互相“借力”,這樣的滲透與影響,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目前,不少地方的民辦園都不甚規范,有的違背教育規律,急于“出成績”,“小學化”嚴重;有的則管束過于嚴苛,個別地方甚至屢屢曝出體罰、毆打小朋友的事件。凡此種種,隨著政府力量的注入,有望得到規范與優化。
當然,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如何實現更好的監管。不是說,花了錢、掛個牌,就完事大吉,而是要制定完備的管理規章,并落實到位。
說到底,辦學不是生意,盤活現有教育資源,也不僅僅是讓民辦園多一個身份標簽,而是應該真正從教學管理的諸元素發力,落實監管責任。既要解決燃眉之急,讓孩子們有一個學位,更要獲得好的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