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老年人自身怎樣面對老年,社會怎樣安頓老年人,都值得探討。無論如何,失能老人應當在養老體系中得到最鄭重的對待。
養老話題近些年一直是兩會熱點,今年更加熱。
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老齡化與平均期望壽命延長有關,這后面是戰爭、疾病等威脅的減少,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的改善。老齡化與少子化選擇有關,這后面是新的生育文化和家庭觀念。中國社會歷史性地進入老齡化社會,應當與總體上告別饑餓、貧困,進入小康的意義相提并論,而不可談及一方面時取樂觀態度,談及老齡化時取悲觀態度。
“未富先老”是中國老齡化的特殊現象,一方面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應視為一種特殊的成就。從特殊的挑戰來說,是要應對籌劃養老問題可能面臨的綜合力量不足。從特殊的成就來說,“未富先老”表明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超過了財富發展水平,是中國更加關注社會發展、關注人的發展的結果。
老年是一些人生命中最長的時光。什么是老年?時代不同、文化不同,所指不盡一致。現代社會一般以法定退休年齡作為老年的開始,那就是60歲以后,最多65歲以后,平均來說,老年有15至20年,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老年有25年以上,有的更長。這么長的人生時光,而最終歸宿又是既定,那么怎樣使老年階段不成為問題或不成為突出問題,怎樣使這段漫長的人生時段告別挨受、安然度過、煥發光芒,這才是真正的方向。
老年伴隨著能力的降低。身體機能、行動能力、社交能力,都在老年時經歷漫長的退變,衰弱成為不可逆的進程。與之相應地,疾病的幾率在增加,拋出社會主流人群的趨勢在增強,心理孤寂頻發,終點困惑漸增。老年人自身怎樣面對老年,社會怎樣安頓老年人,都值得探討。無論如何,失能老人應當在養老體系中得到最鄭重的對待。
社會向老齡化發展,文化向青年化傾斜,兩者間反向而行,當代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內在張力。老年人占人口比例上升,老年人與其他年齡階段的人共享社會資源,可能產生代際摩擦。當代全球文化總體上崇奉年輕而非年老,“業績優先”而非“年資優先”,工作壓力成為一種現代焦慮,這些可能對尊老敬老的傳統形成沖擊。從公交車座位、擁擠度到福利分配,甚至到“注意力分配”,都可能使“老年優先”規則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為老年化做好準備,理應包括調適老齡社會與青年文化。
中國應當探索適應自身的老齡化社會方案。例如中國應著重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讓老年人融入普通人群,還是像歐美那樣主要將老年人集中在一起,至少要邊試邊看,多試多看。再如在養老主要是作為產業門類還是作為社會事業,也應多察利弊,細加斟酌。
總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話題升溫有必然,傳統上老齡主要是家庭和個人的道德實踐,社會層面需要的只是一種尊老孝親的環境,現在面對老齡化社會既要有家庭道德義務,更要講國家和社會治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