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沐
作為中國文物的“名片”之一,提到參觀兵馬俑,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位于陜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然而就在前不久,有網友爆料稱,安徽一家文博園內竟然也出現了上千個兵馬俑,導游甚至宣稱,這一兵馬俑群完全按照西安臨潼兵馬俑一號坑1比1復制而成。盡管現在大眾對于“山寨”這個詞已不陌生,但由于此次涉及到的是有著世界影響力的國寶級文物,這種“堂而皇之”的做法依然令不少人瞠目結舌,以至于消息被曝出后,便迅速引發了輿論的關注。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這一被網友冠以“史上最大的山寨兵馬俑”之稱的兵馬俑群,出現在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的“五千年文博園”。此處是國家4A級景點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由當地的一家公司負責運營。
或許該文博園事先也未曾料到,自己會因為“山寨”一詞而突然成為網絡熱搜。據悉,園方在近日出示給媒體的一份說明中解釋稱:景區內的“秦始皇塑像群”(即上述所指的“兵馬俑群”)僅占整個景區的千分之一,展現的是秦始皇站在城墻上揮手的雕像,兵馬群像展示的是秦始皇一統江山、兼并天下的盛大場面,旨在通過這一幕幕場景讓游客感受到秦王朝的文化。園方還表示,這些雕塑均由西安一家陶俑公司制造,并不是媒體上所說的“完全按照西安臨潼兵馬俑一號坑原比例復制而成”,不涉及“兵馬俑”、“秦俑”、“秦始皇兵馬俑”、“銅車馬”、“秦始皇帝陵”等名稱、圖片、影像資料等。
不過,有現場人士稱,在該景點俑坑一側的假山上赫然刻有“兵馬俑一號坑(局部)”幾個字,并未注明仿制或者復制,明顯是一種對觀眾的誤導。
事實上,前幾年就有媒體陸續曝出過湖南省益陽市黃家湖景區與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五丈原鎮的山寨天安門。今年年初時,西安市臨潼區也曾整合執法力量,連夜銷毀“溯源秦皇陵”景點內的“山寨兵馬俑”40余個,面積達600平方米。涉嫌山寨的情況甚至發生在國外,例如比利時列日火車站去年年底舉行的一場“秦代兵馬俑展”,就被眾多不明真相的歐洲觀眾視為一場來自官方授權的正規中國兵馬俑文物展。
針對兵馬俑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秦陵博物院在其官網上發布聲明,表示近期國內外多地出現山寨性質的兵馬俑展覽,均未獲得秦陵博物院授權,構成對其的侵權行為,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而在這份聲明中,博物院還分別點名了比利時的“兵馬俑展”和安徽的“兵馬俑群”。
截至目前,有關“山寨兵馬俑”的輿論熱議仍在持續發酵,與此同時,最新進展是秦陵博物院已經著手準備對聲明中點名的兩家提起訴訟。而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如何看待“侵權”,維護好文物的尊嚴,值得探究。
麻辣評語
山寨兵馬俑頻現的背后,折射出了文物造假亂象,監管難咎其責。應該說,假文物在市場上交易,表明其具備了商品屬性,那么,制售假文物,就是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就是一種破壞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工商部門理應依法進行重點打擊。 東方網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表示,這些頻發的山寨現象,折射的不僅是建造者和使用者對于知識產權的理念和意識問題,更反映了我們原創精神的缺失,這當中有能力問題,但更多的是態度問題。“比如山西應縣木塔被一個醋液公司搶先注冊了商標,還有包括我們海昏侯,被一個酒業公司注冊了商標,這就折射出我們的管理問題,我們的文博單位以及上級主管部門是不是有這個意識主動先去申請注冊商標。”
澎湃新聞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為50年,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天安門和秦始皇兵馬俑都超出了著作權保護期限,不適用侵權責任法,且這兩處景觀都不存在權利人了,從著作權法的角度來看,復制或仿制不存在侵權問題。該人士還表示,山寨天安門屬于文物仿制,不適用《文物復制拓印管理辦法》,允許還是禁止屬于行政管理范疇,而修建秦始皇塑像群是否違反該辦法首先要判定是否屬于文物復制。 中國網
在安徽省律協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主任韋國看來,太湖五千年文博園兵馬俑并不侵權,“第一,他們將歷史文化遺跡或全人類文化遺產作為商標專用權進行注冊,應該說在商標注冊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第二,對于商標權的保護是有特別規定的,文博園并沒有把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申請的幾類商標進行使用。不代表復制了原來文化遺產的兵馬俑,就代表你侵犯他的商標,這是兩個概念”。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知函則認為,“文博園的行為可視為廣義的侵權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且侵犯了秦始皇兵馬俑整體形象的特有性。”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