鑠淳
本屆香港巴塞爾共有34個國家、241家畫廊參展,與去年的32個國家、239家畫廊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自北京或上海的參展畫廊,以及在北京、上海開設藝術中心的參展畫廊達到了近40家,與去年的近20家相比有不小幅度的增長。
全世界對新鮮血液的熱情有目共睹,不論是科技、金融亦或是科學領域,而在藝術領域,說這種趨勢更甚也不為過。今年香港巴塞爾展會對年輕藝術家的關注,從集中展現新晉藝術家的主展區“藝廊薈萃(Galleries)”中也可見一斑。本次展會共有29家參展畫廊是第一次亮相香港巴塞爾,占了總體數量的12%。在香港巴塞爾主展區占據席位的國際知名畫廊以及本地老牌畫廊,也已不再全心專注于經營久負盛名的藝術家及其作品,而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投注于處在事業上升期且作品頗富升值潛力的新晉藝術家身上。
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明顯的商業化表現,事實上有關藝術“商品化”和“工具化”的討論自巴塞爾登陸香港以來,坊間的爭議就一直不斷。健康的資本介入以及成熟的自由市場是當代藝術發展的良好引擎,然而誰又能保證呢?一些香港本地的藝術評論家也曾表示,很多參展的人其實不懂藝術,只是把巴塞爾當做一個拍照的游樂園,并且覺得香港巴塞爾其實與香港關系不大,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很少。怪不得,“圈外”藝術愛好者看巴塞爾上頻頻亮相的明星身影、天價藏品、香檳華服會讓他們產生一種亦或“高大上”或者“華而不實”的幻覺。
然而,剝繭抽絲,這個老牌的藝術博覽會自然有它的“脾氣”。每年參展的畫廊們“非富即貴”,在歷史、發起人、流派、作品質量、成交額等各個方面出挑,有相當知名度的才有機會摸到參展的入場券。另外,參加巴塞爾展覽的花銷巨大。據悉,在香港巴塞爾展期內,一個單位攤位的租金在去年就有至少6萬美元的身價,其中空間大或不同于主辦單位提供的標準配置的攤位,裝修與租金可能要花費超過10萬美元。為了短短幾天的展會如此開銷,不得不說是有些“燒錢”,尋求高回報自然也是無可厚非。
香港錄映太奇主席梁學彬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群眾“由下而上”改變商業模式的現象已經在打車軟件優步(Uber)、租房網站Airbnb等上有所體現,但“在藝術上還比較慢”。在信息化時代,通過群眾的力量,或許可以降低商業畫廊對藝術家的影響,使藝術更加獨立于資本,從而“創造一個新思維……回歸到每一個人認為好的、重要的事上。”
香港巴塞爾作為一個大型的藝術商業活動,逛起來其實和逛街差不多。我們去高級商場了解最新的服裝與家居流行趨勢,去香港巴塞爾了解最新的亞洲當代藝術風向。香港巴塞爾無疑是一個展示交流的大平臺,讓藝術從業者、藝術愛好者都能借此受益匪淺。比起在北京的798藝術區和鮮有人頻繁光顧的草場地藝術村來,參加香港巴塞爾這樣的國際大展會自然能夠極大地提高自己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基于這樣的考慮,香港巴塞爾可謂處處充滿著商機。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香港巴塞爾在公眾參與和教育延展方面略顯冷淡,并且在風云變幻的當下,如何結合時代的語言,凸顯出巴塞爾的與時俱進,或許是未來巴塞爾展會要考慮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