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鳳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語文中占著很大的比重,深入鉆研文言文教學,探討文言文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對于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新課程改革突出了要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而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探討,去組織教學過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以"讀"字當先,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在實詞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方面,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12-01
自白話文發展以來,現代的學生接觸的大部分都是現代文,許多現代文里有生動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的字詞、成語、語句,幽默、詼諧的語言,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學生一看就容易明白。而文言文現代的學生接觸比較少,并且文言文的語言文字的意思和和現代的意思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一篇新的文言文,如果不借助古漢語文字工具書,學生覺得很難看懂文章的意思,因而認為文言文是枯燥無味的,一提文言文,又怕又頭疼。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應講究教學文言文的方法,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覺得學好文言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首先,要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項知識有了興趣,就會下工夫去研究、去學習,自然也就相當于有了老師的帶動與指導,當然這種學生主動的、積極的行動往往比教師的壓制與強迫管用的多。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十分必要。而激起 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的興趣,就要講究課前導入方式,好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興趣。如果課文主要是寫景的文章,可利用優美的景色圖片導入,例如:在教學《三峽》這篇文言文時,我預先收集了許多關于《三峽》的優美景色的圖片,一上課,我不是忙著講解課文,而是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先欣賞"三峽"七百里的優美的山光水色、奇山異景,學生在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時,不斷發出驚奇的贊嘆聲。在沒學習課文之前,學生已對《三峽》這篇課文有了好感,我趁熱打鐵,把學生帶到描繪優美風光的《三峽》課文中。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如果文章涉及到故事的文言文,我則利用生動的故事來導入課文。再例如:教學《出師表》這篇課文時,因為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很容易增加學生的厭煩程度。于是,在講課文之前,我先簡略介紹了《三國演義》里的重要事件故事,講了諸葛亮利用他的聰明才智,神機妙算,以少勝多打了多次勝仗,讓原來弱小的蜀國成為三國鼎立的其中一國,講了他的知恩圖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學生聽了,已深深愛上了諸葛亮,帶著欽佩的感情去學習《出師表》這篇課文,就再也不覺得它是難以學會的了。
第二、學習文言文,首先要理解課文內容,要讀懂課文內容,應先理解課文中關鍵字詞,偏僻字詞的意思,理解了關鍵字詞,偏僻字詞的意思,然后把各個字詞的意思竄聯起來,這樣就很容易把整句話的意思翻譯出來了。學習文言文,學生覺得最難的就是字詞、語句的翻譯了,以前,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一個個字來講翻譯,學生一邊聽一邊記。如果這樣,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就大大減低。教學重要字詞的翻譯,應先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形式,讓每個小組借助古漢語文字工具書,共同討論、探究、合作完成,并且提出比賽看哪個小組錯的最少。討論好了,每個小組再各派一個代表到黑板板書展示,然后各小組代表講解本組的見解。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小組中,好的學生帶動了差的學生,差的學生在好的學生的幫助下,能輕而易舉地了解了課文中重要字詞的意思,并且小組合作,學生代表板書展示,學生代表講解展示,進行比賽的形式,學生動手動口,促進了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理解了每句話中的重要字詞意思,再教學翻譯每句話的意思時,可以再按小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開火車的形式,按順序每位同學輪著翻譯一句話,這樣同學們覺得好像在做游戲——好玩,也不愿意輪到自己時翻譯不出來,所以,大家都很認真去練,去學習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輕松地掌握了整篇課文的翻譯了。再也不覺得課文翻譯是一種負擔了,課堂的效率也能提高了。
全文的翻譯掌握了,再思考課文中相關的閱讀問答題,那就容易得多了。
第三,在教學課文中,也要主要指導學生多朗讀課文。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朗讀文言文,吐詞斷句就需要很好的語感,老師的范讀就非常重要老師,老師的范讀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培養起語感,對比較難一點的文章多讀幾次,鼓勵學生通過默讀、朗讀、吟誦、個人讀、集體讀等方式讀古文。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多讀熟讀也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方法。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形成了語感,才能充分發揮駕馭語言的能。
文言文教學,所以應立足吟誦,讀中理解掌握知識,形成立體情感體驗。
第四,學完課文內容,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整理歸納。通過字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的區分,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文言文學習涉及到的知識點,需要進行必要的歸納、比較和辨析,這是幫助學生提升文言文閱讀水平的基本方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詞、虛詞活用等語法知識比較多,也比較難,僅僅在一篇古文中講解了,并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例如:一詞多義的實詞"間"字,在《口技》一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的語境中是"夾雜"的意思,在《扁鵲見蔡桓公》文中的"立有間" 的語境中是"一會兒"的意思,在《曹劌論戰》文中的"又何間焉" 的語境中是"參與"的意思,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中的"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的語境中是"中間" 的意思,在《出師表》文中的"奉命于危難之間" 的語境中是"期間" 的意思,在《山坡羊,潼關懷古》文中的"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語境中是作量詞,在《桃花源記》文中的"遂與外人間隔"的語境中是"間隔,隔開"的意思,在《陳涉世家》文中的"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的語境中是"暗暗地" 的意思。學生養成平時多積累、多整理的習慣非常重要,只有儲存的詞匯豐富了,才能在運用中熟能生巧。才能真正解決文言文學習的難題。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改變教師的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討論,探究學習的精神,讓學生積極參與,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文言文教學必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怕學"變為"樂學", 從而成功地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