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莎士比亞,不過我想并非每個人心中的感覺都截然不同,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或許也會相互交錯,被隱秘的小徑所連接。
在此期策劃的最后,不再問桃,而是問心。您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呢?
或許您已有理想,又或許正在尋覓。在這里,我們請來了幾位不同年齡層的人士將他們心中的桃花源告訴您。
只希望當桃花開敗,桃果下肚后,一份向往仍能留在心間。這份向往或許能帶我們穿越時空,連接古今,更能連接起彼此。
郭兆勝(40后,天津音樂學院教授):
我認為“桃花源”實際上是對“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一種對自然的融入和回歸。如今受市場經濟影響,有太多浮躁,如果能少一些爭權奪利,少一些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人與人,人與物,都能和諧相處,我想這就是“桃花源”。
陽先順(60后,藝術家):
從地理上來講,我認為安徽徽州的景色與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比較吻合,我也會去那邊采風,進行桃花源主題的創作。從精神上來講,我的桃花源就是“追求”這個過程本身。
賈柯(70后,媒體人):
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應該是陽光明媚,雞犬相聞,一片田園景象。在這里,人們自給自足、曉情明理,安樂而終,大家沒有太多的物質需求,享受的是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逸。
依依(90后,設計師):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彪m然距大學畢業僅一年半的時間,但我已經領教到了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也產生了些許無奈,心中的桃花源也從最初的陵藪安身到朝市中——在期待中醒來,再伴著期待入睡,這就是我現在渴望的“桃花源”,然后,如果能少些霧霾天,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