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松
菲茲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1896年至1940年),美國現代作家,“爵士樂時代的桂冠詩人”,海明威的好友;《大亨小傳》(《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原作者。菲氏遠不止這些。他是把藝術創作和現實生活結合得天衣無縫的天才,也因此成為不可自拔的悲劇人物。他與澤爾達的愛情故事本身就具有“爵士樂時代”的瘋狂傳奇色彩,是郎才女貌的佳例。
| 夢幻生活的開始 |
菲茲杰拉德是美國夢的書寫者,也是美國夢泡沫被捅破的深切體驗者。他在文學創作上少年得志,20多歲就因小說《人間天堂》走紅。處女作的成功為他贏得了現實生活里的夢中情人——澤爾達。
兩人的婚禮在紐約的一座天主教堂舉行,這對金童玉女開始了夢幻生活。最夸張的時候,澤爾達站在出租馬車的頂上,擺出驚艷的姿勢。這一瞬間被文學史家反復念及。
舞會和酒如影隨形。菲茲杰拉德最走紅的時候,一部短篇小說能賣4000美元,當時一個普通中學教師的年薪不過1600美元。夫人的奢侈消費習慣和作家自己的不節制,加上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很快結束了好日子。到《大亨小傳》出版的時候,讀者已經開始冷淡他了。不得已,為了掙錢,他前往好萊塢寫劇本,此時夫人已經住進精神病院。在好萊塢結識的另一位姑娘茜拉,也并沒有使菲茲杰拉德有根本的好轉。他死在人到中年的44歲。
《大亨小傳》是菲茲杰拉德用心寫的一部作品,他想打破別人對他的偏見:以為他只會為流行雜志寫庸俗小說。《大亨小傳》有一部分內容屬于菲茲杰拉德的精神自傳,這部分內容的挖掘深于成名作《人間天堂》的自傳素材。菲茲杰拉德在寫這兩本書之前,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日后結集的有《女郎與哲學家》和《爵士樂時代的故事》。從這些篇什(總計167篇)里,人們能看見他的長篇小說主人公的雛形和影子。菲茲杰拉德另兩部長篇《美麗的和該死的》和《夜色溫柔》是那兩部名作的補充或者說延伸。《夜色溫柔》經社會學家過度解讀,能看出很深的社會倫理成分。
夫人澤爾達自己也是個作家,有《把華爾茲那曲留給我》問世。會畫畫,也學芭蕾。南方的美人出生于法官家庭,從小就是地方的寵兒,追求的人很多。菲茲杰拉德是在基地服役時在鄉村的舞會上認識她的。盡管沒有錢,好歹他有一副英俊的外表,按澤爾達的說法,新鮮得如同漿洗過的新襯衫;他還上過普林斯頓,雖然沒有畢業。
菲茲杰拉德是天生的作家。他的文學語言清澈自然如行云流水,屬于英語散文好的榜樣,有著詩歌的韻味。這是他的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他的語言對聲音尤其是顏色有著生動的捕捉力。他行文的長處是在這些動態處不吝嗇筆墨,而對靜態事物的鋪陳只求達意。所以,他的長篇小說并不太長。菲茲杰拉德很擅長揣摩人物心理活動,讀者很容易以為那是作者自己的心理活動。他不費勁就能進入角色,也因此差一點自己去演自己電影版作品里的人物。菲茲杰拉德混淆藝術和人生就是這樣沒有刻痕。
| 少年不知愁滋味 |
菲茲杰拉德是美國現代小說標桿式的人物。沒有哪位作家像他那樣把美國夢描述得這樣淋漓盡致,也沒有哪位美國作家像他一樣沉湎于夢的生活。緊跟時代脈搏跳動節奏的菲茲杰拉德文學的筆,居然成為他追求美國夢的工具,連他自己日后都不敢相信那是現實。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筑夢環境竟然真的讓虛幻變成現實。然而,夢終究是青春美麗的曇花;一現之后如焰火消失得無影無蹤。每一個相信虛幻可以持久的人終究要為這虛幻付出代價。菲茲杰拉德即便是詩的天才也不例外。當一支禿筆再也不能給他提供揮霍的資本的時候,婚姻的麻煩和精神的麻煩就無從避免了。昔日舞場和情場上讓人艷羨的金童玉女開始相互哀嚎責備:一個開始酗酒,一個開始精神崩潰。
挺菲茲杰拉德者如海明威,把詩人天才的浪費與詩人的失意都怪到澤爾達夫人身上。其實這是苛責。沒有澤爾達和菲茲杰拉德暴風驟雨式的愛情和婚姻,我們讀者也就無從讀到如日中天的菲氏小說。澤爾達的生活方式決定菲茲杰拉德對《大亨小傳》里蓋茨比式人物的熟悉。澤爾達的藝術天分也是大部分作家難以企及的。我讀過澤爾達的文字,那是輕盈的詩歌,一點也不次于菲茲杰拉德對英語的把握。
菲茲杰拉德為迎合雜志讀者而寫的短篇小說在嚴肅的評論家那里屬于雞肋,他們覺得本可以嚴肅寫作的菲氏浪費了藝術天才。以當下人們對文學的理解,或者這種迎合無意中保留了社會風氣以及閱讀者的精神面貌。從另一個角度談,當時藝術品位斷定沒價值的東西也許正是被文學家忽略的東西。我相信菲茲杰拉德的文字再糟糕也不至于不通。這一點我還需要進一步閱讀他的小說來證明。
菲茲杰拉德寫作的年代趕上美國文學的轉型期。老派的歐洲文學傳統已經不能滿足新大陸作家們所要表現的事物該有的文學工具要求。菲茲杰拉德自認生逢其時,舍我其誰。老天爺也眷顧他,出手不凡。《人間天堂》、《夜色溫柔》等所得口碑都不次于《大亨小傳》。名利雙收而忘乎所以,奢侈生活成了習慣。手頭日緊而天分日退,這是同時代作家對他的看法,也是菲茲杰拉德生活悲劇的源頭。菲茲杰拉德的優越感一半來自盎格魯愛爾蘭血統,一半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滋養;典型的不太富裕的小子生活在富家子弟人群導致人格分裂。菲茲杰拉德小說的魅力一半來自這種人格體驗。
菲茲杰拉德受過軍人的訓練而沒有上過戰場,這就注定他的作品和海明威的作品不是一個路數,盡管這兩位作家相互欣賞。在基地訓練時結識地方名媛,這也很符合小說里的浪漫情節。不過,筆者仍然以為澤爾達不是簡單的小說里的程式人物。澤爾達在許多方面表現的天分和前衛比當時實驗女作家更有資格標新立異。她深知丈夫的作品來自她日記的東西不少,也很能品鑒丈夫作品的優劣。她的過錯是過度物質消費,弄得丈夫經濟上入不敷出。這兩位詩人犯的是年輕人的通病:少年不知愁滋味。
20世紀20年代紐約巴黎藝術家生活的前衛是對美國清教傳統的反動。這種現象百年后再現于不同文明背景的國度和不同文學趣味的語境。這是菲茲杰拉德在漢語世界走紅的原因。簡單講,35年前在課堂里捧讀一年的《大偉人蓋茨比》,要到今天才能讀懂,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社會里根本就沒有蓋茨比這樣的人。
語言的深入體會仍然是文學經得起考驗的要素。同樣的敘述內容,不同的語言表達決定文學的生命力。海明威說菲茲杰拉德的文字如蝴蝶翅膀上的粉末一樣嬌嗔,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