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怡然
自行車剛剛傳入中國時是貴族的玩物、奢侈品的代表,這種觀念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變。對于北京的老百姓來說,自行車從進入家庭的那一天起,就是家庭的主要財產之一,和手表、收音機、縫紉機并稱“三轉一響”。不僅是因為自行車的“身價”是好幾個月工資的總和,還在于它深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那個時期的“兩轱轆”和現在的“四個轱轆”沒啥兩樣。
| 配件規定很細致 |
既然是交通工具,那就要有規定來管理自行車。最早關于自行車的法規是針對自行車所帶配件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頒行《違警律》的第27條規定:乘自行車不設鈴號者,處五日以下一日以上之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罰金。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門對自行車配件規定更為細致。1956年7月,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規定:車輛應安裝方向燈、剎車燈、牌照燈、喇叭和前大、小燈等。其中必須安裝車鈴的規定一直實行到1994年。
到了1982年,北京市施行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暫行規則》,自行車不再要求必須安裝照明燈具了,各種自行車燈也逐漸退出市場。但車燈的消失造成了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所以在1987年,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門又規定自行車必須在尾部安裝紅色反光標志。
除了車鈴和車燈,在1987年的交規中,還規定自行車車輪直徑須在20英寸至28英寸之間,前后兩輪須有擋泥板,車輪、車閘齊全并靈敏有效。1994年,北京市細化了規格要求:自行車必須設置車輛廠牌、型號,并安裝在車前明顯部位,尾部須安裝紅色反光器;制動裝置必須靈敏有效,安裝車鈴、擋泥板,不得安裝異響裝置;只準設置單人車座,前后車輪應為同一型號。這是北京市歷史上對自行車行車做出的最細致的規定了。
| 騎車帶人算違法 |
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強自行車交通管理的規定》。其主要內容是對自行車行車進行具體的規范,如禁止逆行、禁止在機動車道上騎行、轉彎要提前減速、不準雙手離把、不準攀扶其他車輛、不準拖帶車輛等。而有一個違法項目很特別——騎車帶人。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家基本上就一輛自行車,出門的時候圖方便就讓人坐在后架或者前梁上,但是這個很不安全,所以法規就禁止了。一開始交通警察抓騎車帶人的一次罰款20元,可當時普通人的工資一個月才40多塊。到了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車變得更加普及,騎車帶人的現象變得少了,北京市也放寬了對此的限制,不再狠罰。那個時候如果被抓到了騎車帶人,但是情節不是很嚴重的,就批評教育一番。大部分的人騎車帶人的時候都躲著警察,但是也有膽大的人在天安門騎車帶著人,被抓著了不僅要受教育,還被狠狠地罰了一筆。
| 上牌之后還繳稅 |
其實,最能體現當時的“倆轱轆”等于現在“四個轱轆”的證據并不是這些繁復的規定,而是一種顯而易見的物件——牌照。自行車牌照和現在的汽車是一模一樣的,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公安局負責此事,1957年轉至北京市稅務局。隨著自行車的大量增多,市稅務局工作量過大,失誤過多,最終此事在1963年又移交回了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為了分攤工作量,在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陽、海淀6個區建立非機動車登記站,隨后又增加到了20個。到了1995年,登記站增至33個,而此時的全市自行車保有量達到了831萬多輛之多。
不僅僅是牌照核發的機關不斷變化,牌照本身也有兩次大的改變。1959年,北京市進行了規模較大的清理自行車和換發新牌證工作,共有63.6萬輛自行車換發了新牌證。從1991年4月1日開始,北京市啟用、換發自行車新式號牌和行駛證,新號牌為鋁質,牌面為黃底反光黑字,字和號碼為凸字,分上下兩排,上排是“京”字及區縣名稱,下排為7位號碼。行駛證為單頁卡片,正面套印淺藍色網紋,并配有塑料薄膜袋,當年共有6272518輛自行車換發了牌照。
那時自行車上牌照的手續也是較為復雜的。根據規定,私用新車需由車主持購車發票和本人證件(本市戶口本、工作證或單位證明),公用新車需持單位證明信、購車發票和調撥單,攢車需由車主持購買主要零件發票(如車把、車架、前后瓦圈)和單位介紹信,華僑和援外職工從國外帶回的車輛,需由車主持購車發票、海關證明和本單位證明,外國人從境外帶回北京的車輛,需由車主持入境海關證明和在京單位證明。可見當時“倆轱轆”上牌照與今天的“四個轱轆”上牌照是同樣慎重的。
自行車不僅要上牌照,還要繳“車船使用牌照稅”,每年2元,在車架前綁一個鋁制稅牌,手里有一小紅本的執照。自行車稅是從1951年開始征收的,唐山大地震后,“車捐”一度免除,后來又恢復,變為4元。每到年初,稅務局和街道的人在十字路口攔著騎車人賣稅牌,成為街頭一景,但后來物價變化,稅卻沒有變,收來的稅都不夠給工作人員發加班費。直至2007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暫行條例》,我國數億騎車人告別了繳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