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42-02
《新課程標準》中在閱讀方面明確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職責。只有用好朗讀這顆棋子,語文教學這盤棋才能真正走活。
1.教師范讀,用真情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正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質樸、最直觀、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給學生以激發和感染。可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要求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表現主人公心理活動的話語,"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幾遍下來,效果不佳。于是我細致揣摩主人公桑娜當時極其矛盾、不安、害怕的心理,試著進行了一遍范讀,學生聽得很認真,也似有所悟……因此,范讀是文本理解的一個重要導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優美的詩歌,字里行間洋溢著學生對老師的敬愛之情。考慮到學生的情感可能沒這樣深刻,我教這篇課文時先指導學生熟讀課文,然后自己先聲情并茂地范讀了一遍課文,學生感受到了詩中濃濃的師生情,對文本產生了強烈的親切感。接下來整堂課的學習都沉浸在愛師敬師的氛圍中,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既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成生動的有聲語言傳遞給學生,也能把教師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從而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依據教材指導朗讀
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比如詩歌要"誦讀",讓學生用心靈感受詩歌的情感美、音韻美、圖畫美、結構美。說明文要"細讀",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體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小說要"賞讀",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研讀小說能力。散文則要"美讀",讀出散文的隨意、自然,不拘泥于一種表現的寫作手法,沒有墨守成規的形散神不散。散文閱讀教學,根本點就在于"反復朗讀,品味體驗"。這是貫穿于這一文體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散文教學,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才能體會到散文語言的魅力;只有"品味體驗",才能領悟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在意境中層層開拓,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意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生引向審美閱讀的軌道。這樣點撥,學生不僅感到春的溫暖,而且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如果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必順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而要朗讀《登上地球之巔》這樣的文章,那就截然不同了,就要引導學生一張一弛地朗讀這幾句:"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峰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凄厲地呼嘯著。""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峰的景色,閱讀之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緊張之余還可以求得放松,以此求得放松,以此欣賞美麗的珠穆朗瑪峰。如果還照《桂林山水》那樣的節奏、語調、語勢、情感來讀就欠妥。這種文體的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發展思維和語言,就達到目的了。
3.重點段落、句子著重品讀,引導感悟學生
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海燕》中的描寫海燕的句段,想象海燕在烏云和大海之間號叫的畫面,加深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其象征意義。"----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寫吧!"這是全文高潮之所在,全詩的最強音,應蓄積力量以最強壯的語言,最強烈的感情,一字一頓讀完感情十分強烈的祈使句,并戛然而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品感情及抒情色彩。
4.探究中尋美,品讀中感悟
對重點閱讀課文進行探究性閱讀。
首先初讀課文,發現其美。茹《端午的鴨蛋》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作者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的美感。感受在平淡的生活中能發現生活的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的鴨蛋里就能品嘗出生活的滋味。
其次研讀課文,探究美。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細讀課文,采用小組交流、個別指導、師生共同探究、總結等不同形式,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來深刻探究,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度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和情理。可不是嗎?丹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之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第三、課件演示,欣賞美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播放課文中過端午風俗探究,及各地不同風俗,以此來感悟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的感情。
第四、品讀課文,感悟美。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全文。可自由讀、默讀、誦讀、齊讀等,抓住重點詞句指導學生仔細品讀,充分感悟端午的鴨蛋帶給孩子的樂趣以及生活的情趣事是不在的。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從本質而言,閱讀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多向的對話過程,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是閱讀者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讀"。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留給學生閱讀、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讀書,去感悟,去研究去表現,讓他們的心靈沒有壓抑和束縛,提倡多角度的、創意的個性化閱讀,他們就像自由的鳥兒在蔚藍的天空展翅飛翔。
作者簡介:
馬紅紅,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小教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