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鵬
摘 要:應用數學圖形語言能簡化文字記錄,體現幾何圖形語言的優勢,能夠提高學生在數學語言表達和數學語言應用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多元化運用、開發與實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數學圖形語言的研究和運用,進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交流,規范他們數學語言描述。
關鍵詞:數學;圖形語言;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9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124
分析近幾年高考數學題型的變化,可以發現,考查學生解題能力的題目逐漸增多,因此,學生不能認為把基礎知識學精通了,就算學好了數學,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數學圖形語言的學習與應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接受知識上的重要性
(一)掌握數學圖形語言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數學語言分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它們在闡述數學問題時互相補充、互相印證,所以,掌握好數學中的各種語言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圖形作為一種數學語言,以其直觀性與形象性,支起了數學的半壁江山,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僅只有嚴謹與抽象,而且在“圖形”的照耀下,“冰冷的數學”彰顯出了“生動的美麗”。
(二)掌握數學圖形語言是接受新知識的前提
人教A版《數學》(必修2)中第1.1.1節《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教材給出棱柱的相關概念為:“一般地,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邊形,并且每相鄰兩個四邊形的公共邊都互相平行,由這些面所圍成的多面體叫做棱柱……叫做底面……叫做側面……叫做側棱……叫做頂點。”學生對抽象的文字語言不能很好的理解其含義,我給出了具體的六棱柱模型,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圖形,心中的困惑得以解決。在講授之后的棱錐、棱臺、圓柱、圓錐的定義及性質時,我采用了相同的方式,學生理解了概念內容,并且自己動手畫出圖形,找到相關的元素。通過這一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圖形解決數學問題的功能有了深刻的認識。
教授人教A版《數學》(必修5)中第1.1.2節《余弦定理》后,在引導學生推導余弦定理的具體內容時,如果不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整節課就顯得空洞、乏味,如果是畫出圖形,引導學生利用向量工具進行推導,教師推導其中一個,學生掌握方法后,其余兩個可以讓他們自己解決,并且他們在之后的正、余弦定理的應用中也能得心應手。
(三)握數學圖形語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為數學知識的呈現離不開圖形語言,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就必須提高他們圖形語言的識別與應用能力,而學生僅靠課堂上聽老師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閱讀、模仿、應用課本上的呈現形式,才能規范自己的數學圖形語言,提高自己數學圖形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交流,而且對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很好的鍛煉。
二、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
(一)掌握數學圖形語言,在問題求解中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要求學生解決問題:一艘海輪從A處出發,以每小時40海里的速度沿東偏南50°方向直線航行,30分鐘后到達B處,在C處有一座燈塔,海輪在A處觀察燈塔,其方向是東偏南20°,在B處觀察燈塔,其方向是北偏東65°,那么B,C兩點間的距離是( )
A.海里 B.海里
C.海里 D.海里
學生讀完題目后,腦海里對題目中的點的位置、角度大小、航行方向幾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象,因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圖形(圖1),并將相關的量在圖形中標注出來,之后再討論求解,這樣學生都能順利求解。
案例2.求不等式x2+2x-3>0的解集。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給出題目后,他們都表示不會求解。為了能讓學生迅速理解并很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我先引導學生揣摩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數、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關系,再通過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講授,這樣學生就能接受、理解,并會應用了。具體如下:
數學圖形的學習與應用在高中數學學習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圖形思維,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促使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探索利用圖形語言進行教學的方法,以便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2(人教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9.
[2]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數學考試大綱的說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人教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85.
[責任編輯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