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為民
摘要:課改下的初中語文別有一番風味,他跟隨時代的變遷,傳承時代的精神,他為中華培養個性人才,有用人才。本文根據課改的要求以及語文教學的實質,對語文教學需注重的環節,加之自己的些許體會,給予了淺顯的談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方法淺探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58-02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學習,不只是掌握一種工具,而且也具有人文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新課程下的語文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變:它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信息化、社會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課程評價的轉變。
"以人為本"成為了當今教育的主題,他引領著一批又一批教育愛好者不斷前行,逐步完善中國的教育。語文,作為一門國語科,他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整個民族的靈魂。大意不得,馬虎不得……教學,教學,有"教"也有"學",二者如同人的兩個手掌,只有一起拍,他才會響的亮。
1.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必須讓學生對科任老師產生心理的認可。為此,我從下面幾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1教學語言應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課教活,就要求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因為形象的比喻,風趣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繪都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愉快、動情、著迷。如可運用一些幽默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提問時,幾個同學的答案都一樣,于是我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同學們聽后,臉上都露出會意的微笑。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較小時,我就笑著說:"問題回答得非常好,可惜沒用麥克風。"
1.2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教師講課時語言表達要準確、中肯、規范、合乎語法,既不能廢話連篇,模棱兩可,也不能拐彎抹角,不著邊際。另外,要適當運用體態語言輔助。如教《口技》時,文中提到聽眾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我先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聽眾的神態、舉止,然后我就邊講解,邊用體態語言來解釋。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句話。對于學生響亮、正確的回答,我會用微笑和點頭表示肯定和贊賞,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2.改造課堂,改變方式
2.1教學模式:從"滿堂灌"式教學走向"牧羊"式教學。"牧羊式"教學模式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不同之處是,不是告訴學生"這種草好吃,應該這樣吃,必須吃",而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基礎上,把"羊兒"帶到廣袤的草地上,根據目標"吃什么草,怎樣吃"是羊兒的事,教師只是一個"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那些"羊兒"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2.2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以往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單調的、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活躍思維、發展能力。因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探究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讀書時間,讓學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觀察、實踐,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注重科學、藝術、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歸,向學生經驗的回歸,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大膽地把游戲、故事、藝術、表演等帶進課堂。
2.3課堂評價:從"甑別式"走向"鼓勵式和多元化"。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一句帶評價色彩的話語,都很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情感和行動。因而課堂中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過去的課堂評價,往往是"對"或"錯"的甑別,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責備,因而喪失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提出課堂教學評價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并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力求在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同時,我們的課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師評價外,還組織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視學生個人感受、獨特見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尺度,使學生樂在學中,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求知。
3.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
3.1注意課外積累。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絡上獲取信息,并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3.2加強寫作訓練。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3.3作筆記。語文筆記大致可分書頭筆記、閱讀摘記和日記三類。其中,作書頭筆記是最簡便、最實用又是最不可缺的功夫。閱讀摘記可由"讀書綱目"筆記本與卡片兩者結合,前者用以記錄所讀書籍/文章中較有價值者的題目、出處和內容提要,后者用以摘錄精采的片斷、佳句、格言等。日記寫錄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觀察與思考等。
3.4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僅是個例子,課外閱讀才是目的和根本。閱讀應是大閱讀,除書刊以外,還應包括影視廣播的觀看、收聽。
3.5關注、參與、體驗和感悟人生。近代的學者倡導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既是人生的信條,也是學好語文能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途徑。語文課上,可結合文學作品的教學和作文教學,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細心體驗和感悟人生。如此,學生作文將獲得無盡的"源頭活水"。
3.6加強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表達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兩者同樣重要。對于書面表達,目前一般只強調準確、連貫和得體。我以為還應加上簡明、真實。契訶夫說過:簡明是天才的姊妹。而真實,更是一個大前提。當前學生作文中充滿了虛假的東西,而虛假的表達,即使再準確、連貫和得體,又有何用?
總之,要想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語文教師素質,還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和高超的教學技術和藝術,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提高效益,真正成為學生滿意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