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45-01
小學語文實驗教材,選編了很多貼近兒童行為、體現時代特點、蘊含教育價值的文章。同時,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內容需要,編繪了許多幅色彩鮮明的繪畫和賞心悅目的背景圖。這樣,不僅豐富了教材,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便于進行聽說讀寫多項訓練,陶冶學生愛美情趣。但教材中不可能處處有插圖,老師如能根據教材需要,在恰當的時候讓學生來進行繪畫,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就會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促使學生動手動腦,進入主動學習的境界。
一、運用繪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老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去讀課文,而是提前留下作業,讓學生自己到學校、公園、田野;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并告訴學生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腳步輕輕,若隱若現,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們必須留心觀察春天的蹤跡。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去發現的興趣。上課時,我讓每位同學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發現的春天畫下來,然后用一句話講給大家聽。不一會兒,一幅幅充滿生機的,充滿春天氣息的畫展現在我的眼前。有的說:“春天來了,柳樹發芽了。”還有的說:“春天來了,我和爸爸媽媽到公園放風箏。”……孩子們舉起自己的畫,你一言我一語,興致勃勃的講述著自己發現的春天。與大家一起體驗發現的快樂。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時老師及時引導:“同學們,你們的作業都完成的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畫了下來。你們想不想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發現了什么?我們一起去讀讀課文,好嗎?”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于是,大家紛紛拿起課本,自由朗讀起來,在讀中感悟春光的美好,體驗大自然的情趣,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二、運用繪畫,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蜜蜂引路》一課,通過列寧利用蜜蜂作向導,找到養蜂人的,以此來教育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學會認真思考,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因此,熟悉和感受列寧找養蜂人的路線圖,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在腦子里畫畫,基本弄清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養蜂人的小房子在什么位置。然后讓學生去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并提醒學生繪畫的重點是準確地再現課文對四周地方的描繪,讓所有學生都動筆來畫。畫完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大家對照課文,指出不足,進行修改。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作業完成的非常仔細,將每一處細小的差錯都找了出來。通過討論、修改,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為了畫好路線圖,都在反復閱讀課文,而當這幅圖準確地再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對課文便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三、運用繪畫,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好的古詩猶如一幅絕妙的圖畫。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弄懂詩句大意后,再充分發揮想象力描繪詩中所展示的畫面。如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借助簡筆畫,讓學生弄清詩人住的草堂的位置。通過學生繪畫,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意,用得既傳神又耐人尋味,給人以窗外景物盡收眼底之感,有的同學還把整首詩所描寫的畫面都用水粉畫了下來,窗戶外柳枝吐翠,柳條飄舞,兩只黃鸝在柳枝間追逐嬉鬧,唱著悅耳的歌;天空中,一行白鷺在自由地飛翔,好象要與青天相接的樣子。透過窗戶,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鳴叫的黃鸝,飛翔的白鷺,高山的積雪,待發的船只,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黃、翠、青、白”學生通過自己稚嫩的小手描繪出了明麗的色彩。一邊欣賞學生的繪畫,一邊吟詩,不僅使我們感受到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對詩人描繪的優美意境而陶醉,更激發了學生吟誦詩圣其他詩歌的興趣和愿望。
四、運用繪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畫風》一課,以人物對話的形式,講了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畫呢?三個小朋友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結果他們用不同的方法畫出了風。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受益匪淺。孩子們喜歡敢想、善于提問題的宋濤。敢于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善于向別人學習的陳小藝,更喜歡敢于迎接挑戰、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趙丹。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們敢想敢做、互相協作、互相學習的精神,想出更多畫風的辦法 。于是,我讓孩子們以四人小組來共同畫風。只見他們有的沉思,有的討論還有的在給隊員分工,準備畫風。不一會兒,在小組隊員的合作下,一幅幅奇思異想的五彩畫描繪出來了。飄動的紅旗,放飛的風箏,斜斜的雨絲,飛舞的落葉,飄起的床單,吹落的帽子,空中飄飛的塑料袋,彎腰的麥穗。是風,風吹動了這一切。孩子們通過動手與思考,提高了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能夠牢牢記住課文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