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熾強
【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只重視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受到了嚴重束縛。為了徹底轉變這一教學現狀,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語文教材,有意識地開展思維訓練,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本文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以思維教學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49-02
一、語文思維能力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可見語文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為我們制定了明確的語文教學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逐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庇纱耍鳛槌踔姓Z文老師應力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對問題的“多元解讀”,幫助學生自主地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刻思考,幫助學生改變過去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的弊端,培養初中生語文思維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1.從矛盾中質疑。在初中語文課文中,有諸多看似矛盾、實則用筆精妙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矛盾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領會作者意圖。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文章最后一段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到一對矛盾的詞語,即“大約”和“的確”。教師可將其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思考時間,活躍學生的思維。
2.從反面質疑。反面質疑是發展學生逆向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標題、人物形象、結論的反方向進行質疑,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獲取更為全面的認知。如,在學習《愚公移山》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標題中質疑,即愚公真的“愚”嗎?待學生閱讀完全文后,引導學生對文中另一個人物形象進行質疑,即智叟真的“智”嗎?教師要讓學生在細讀文章、用心體會的基礎上,解決這兩處質疑。
3.從對比中質疑。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而在初中語文課文中經常會運用到對手的寫作手法,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對比的角度看待事物,在對比中提出質疑,進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二)結合語文知識教學,指導學生多種思維方法
教師應當將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包括觀察、聯想、想象、比較、分析、抽象、概括、辯證等方法,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為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提供有力支撐。
1.觀察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細致入微的觀察基礎上創作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在教學《天上的街市》時,讓學生觀察盛夏的夜晚,仰望晴朗的天空,會觀察到怎樣的景象。而后,讓學生以“夏天”為題,進行作文訓練,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2.聯想與想象。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對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生動的語言和表情再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創造意境和氛圍,引導學生開展聯想、想象、綜合、分析等思維活動,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作品,感受作品中傳遞的強烈感情,使學生的思維過程演變成飽含情感和形象運動的動態思維過程。
3.綜合分析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面性、系統性地分析問題,并能夠概括性地對分析內容進行總結。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兩個層次閱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第一層是文章用四段分別分析了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置、花草樹木的映襯以及近景遠景的特征;第二層是作者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總結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畫面”。通過在這兩個層次上分析文章,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形象地在腦中構建蘇州園林景象,優化邏輯思維過程。
4.辯證法。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尚處于較低水平,對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問題造成了一定阻礙。在培養學生辯證邏輯思維能力時,既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邏輯學知識,也不能生搬硬套地歸納演繹推理理論,而是應當結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和思維特點,從語文教材入手,抓住典型事例,通過適當提示和訓練發展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三)設計系列性訓練,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1.重視知識經驗積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要重視知識經驗的積累,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揣測文章內容和主旨,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領悟文章的深層涵義,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生積累的知識越多,越會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越能夠從更加全面、客觀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擴大知識面,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還要穿插歷史、地理、生物、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識,為語文學習構建廣闊的知識背景,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
2.創設教學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開展多樣化的思維活動。初中語文教材為教師創設情境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如,在《背影》一課中,父親攀爬月臺時的背影是全文最為精彩的片段,教師可著重于對這一片段進行講解,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自己的親身體會,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意境中,激發學生心中的情思,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思想能力的訓練,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開辟語文教學新路徑,為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作文寫作水平以及基本思想素質奠定堅實基礎,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海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2]陳祖正.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