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副省長劉遠坤:
過去幾年間,在增加農民收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產業新業態培育、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等方面,貴州省做了大量工作。
3月11日,全國兩會期間,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副省長劉遠坤利用休息日參觀了“黔貨出山——遵義綠色農產品北京行展示展銷活動”。
貴州省始終將“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過去幾年間,在增加農民收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產業新業態培育、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等方面,貴州省做了大量工作,亮點頗多。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貴州省“三農”發展的思路,劉遠坤接受了《民生周刊》的專訪。
民生周刊:發源于貴州的“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成為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鼓勵性”政策。當時推出“三變改革”的初衷是什么?這個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劉遠坤:初衷就是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財產權。嚴格地說,也不叫財產權,就是讓老百姓擁有的資源能夠變成資金,有更多的收入來源。
在貴州,最早推行“三變改革”的是六盤水市。
2012年5月,靠經營企業富起來的陶正學回到家鄉,希望帶領老家村民致富。為此,他帶領村民成立了銀湖合作社,建設“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村民們拿資源參股,經營之后參與分配。第一年,參與入股的村民們收入就從4000多元就漲到了8000多元,后來又漲到一萬多元。
實踐中,一邊試點一邊推廣。模式出現之后,時任六盤水市委書記(現任貴州省委秘書長)李再勇進行總結、歸納,逐步推出“三變改革”。作為整個六盤水市,就依靠“三變”解決了很多貧困戶的問題。
原來,因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有很多村被稱之為空殼村。依靠“三變改革”,貴州省的空殼村基本都被消滅了。實施一兩年,每個村收入至少也在6萬元以上,多的甚至有上百萬元。
現在,貴州在加大推廣“三變”,涉及到100多萬農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面也將這些內容納入進去了。雖然名稱不叫“三變”,但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內容寫進了文件。
民生周刊:此前,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貴州省是否有這種改革的需要?做了哪些工作?
劉遠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好符合發揮貴州的山地農業特色優勢。
在此之前,貴州的農業和全國一樣搞。別人種糧食,貴州也種糧食,但這正好是發揮了貴州的短處,而沒有發揮長處。因為貴州的土地相對來說比較零碎,機械化操作不便,人口成本也比較高。如果跟著種糧食,成本顯然比別處高得多。
從“十三五”開始,貴州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已開始。雖然土地比較破碎,但是貴州有自己的優勢:土壤沒有什么污染,水資源多數都是一級水、二級水,空氣也干凈。鑒于這些特點,貴州應該從供給側發力,徹底調整我們的供給方向。種別人沒有的東西,山地就種“山珍”。
實際上,我們結構調整的力度非常大。原來以糧食為主,面積是60%~70%;去年,糧食作物只占種植面積的38%,而經濟作物占62%。從當初的種糧為主,已經轉到種植經濟作物為主。
做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大省,這是貴州的努力方向。和其他地方比,貴州的農產品品質安全,走中高檔產品路線。全國火龍果種植面積約30萬畝,其中貴州就有約12萬畝。此外,貴州省還有500萬畝中草藥。
民生周刊:當下,各地的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勢頭迅猛,這種業態是否適合貴州?
劉遠坤:貴州省的農業園區基本都是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例如,剛才提到的創造“三變改革”模式的娘娘山園區,就是把山山水水規劃設計以后,做了一個旅游景區。
這兩年,貴州省的旅游可以說是井噴式的發展。其中,農業園區這種休閑旅游也是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僅省一級的農業園區就有430多個,加上市州、縣,總計有1000余個。絕大部分都是農業和旅游、休閑都結合了。
這些新興業態融合旅游元素、農業元素、文化元素等。實際上就是他們說的“第六產業”,依靠農業把一、二、三產業全部融合發展。
這條路,貴州走得還算不錯。
民生周刊:據了解,在全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人數最多;如何做到“搬得走、穩得住、能致富”?
劉遠坤:全國扶貧搬遷1000萬人,其中貴州省就搬遷130萬。除了國家分配130萬的指標外,貴州省有32.5萬同步搬遷。總計約是162.5萬人搬遷。最后實施下來,算上生態搬遷、整村搬遷,貴州可能要搬接近200萬人。
2002年,我擔任貴州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時,就負責這項工作。那時候搬遷就是從山里搬到稍微平整的地方。現在看來,靠種塊地解決不了大問題,能解決吃飯,雖然不至于貧困,但是要想致富是不可能的。從今年開始,我們全部要求城鎮化安置。
今年,城鎮化安置需搬遷75萬人。主要安置在市州所在地、縣城和中心集鎮。搬到這些地方,最主要一條就是必須確保每戶至少有一個以上的人就業,從而解決了搬進城以后的生活問題。
就業問題怎么解決?首先,政府購買一部分社區服務、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其次,通過培訓,安排部分人到企業工作;此外,還有部分人外出打工。
至于余下的少部分貧困戶,這就需要城市低保兜底。貴州城鎮化率低,需要提高城鎮化率。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全省的城鎮化率至少可提高4個百分點。
民生周刊:據了解,貴州省的農業還是以山地經濟為主,生態相對脆弱。在新一輪農業開發時,政府有沒有建立相應的生態保護方面的防范機制?
劉遠坤:貴州省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對于生態問題,首先是以保護為主。
舉個例子,僅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貴州就要退掉1570萬畝。此外,貴州還有1000多萬畝宜林荒山要全種上樹,公路兩旁全綠化。
對于貴州而言,生態要以林為主。因為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決定,一旦遭遇毀林,生態破壞就不可逆轉。在森林保護方面,貴州省要求“六個嚴禁”,即嚴禁盜伐林木、嚴禁掘根剝皮等毀林活動、嚴禁非法采集野生植物、嚴禁燒荒野炊等容易引發林區火災行為、嚴禁擅自破壞植被從事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動、嚴禁擅自改變林地用途造成生態系統逆向演替。
“禁”的同時,我們還以建為主。2016年,全國退耕還林1335萬畝。在這1335萬畝的退耕還林中,貴州就承擔起了477.4萬畝,占全國的36%。
從2014年起,貴州省在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六個一律”,包括建設項目未經環評審批以及未按環評要求落實污染防治設施的一律停建、停產,環保設施不正常運行、污染物超標排放、私設暗管等環境違法行為一律依法從重處罰,對排污企業環境違法行為一律向社會公開等。
森林保護的“六個嚴禁”和環境環保的“六個一律”,在貴州全省已經推行三年。有了這兩把“利劍”,可以說貴州省在環境、生態的保護上是非常嚴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