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威海市市長張惠:
“智慧城市不僅意味著城市管理更精細,居民生活更便利,公共信息更透明,還意味著資源配置更合理,生態環境更宜居,城市發展更有活力。”
除了是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的城市,威海市還是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寬帶中國試點”“信息消費試點”“信息惠民試點”城市。
“智慧城市不僅意味著城市管理更精細,居民生活更便利,公共信息更透明,還意味著資源配置更合理,生態環境更宜居,城市發展更有活力。”談及智慧城市的優越性,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威海市市長張惠說。
三方共贏
在智慧城市建設起步期,威海市就注重統籌規劃、建設和運營模式創新。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良性發展機制。
張惠介紹,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威海市搭建了“一中心、三平臺”,構筑起智慧城市建設的云計算框架。“云計算中心,面向智慧城市運營提供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增值服務;電子政務云平臺,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門的信息化資源;公共服務云平臺,為智慧公共服務項目提供軟硬件支撐;工業設計云平臺,為企業提供產品設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在線工業云服務。”她解釋說。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威海市建成山東省第一批光網城市,城市出口帶寬760G。據2016年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顯示,威海市信息社會指數在全國336個城市中位列第20位。在整個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的過程中,威海采取了PPP模式。例如,在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精神指導下,北洋集團承擔起智慧威海投資、建設和運維主體的責任,深度參與智慧威海頂層規劃設計,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服務。
“引進優勢企業共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把智慧城市的基礎載體平臺、智慧示范項目以及項目后續運行維護都交給企業,而政務類和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以政府購買方式向市民提供;其他公共類和便民服務,由企業通過市場化運營滾動發展,從而實現政府惠民、企業發展、市民受益三方共贏。”張惠說。
利民惠民
在威海,通過實時監控路況,可實現道路交通智能化指揮調度,使交通運行變得更加暢通:中心城區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網平均車速同比提高17.6%和14%,平均擁堵時間下降17.8%。
這,得益于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項目。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智慧服務的供給與群眾的實際需求有效嫁接起來,優先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啟動實施了一批智慧示范項目,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張惠說。
威海市用3年的時間全部更換了老舊公交車,新上智能化的節能環保型公交車,建立了智能化公共交通調度服務中心,中心城區電子站牌實現全覆蓋,所有公交線路實現智能調度和到站信息實時查詢,讓群眾出行更加方便、更加舒適。
實施智慧教育項目。在威海市,城鄉中小學校全部配齊遠程錄播教室和交互式多媒體教室,優質課程實現網絡共享,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威海市還積極推動智慧應用向政務服務領域拓展,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努力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優化行政服務。實施的“智慧社保”工程,建立起全市共享的“大數據”中心和一體化的業務辦理機制,以前群眾辦事要在不同科室、窗口來回跑,現在各項社會保障業務實現全市范圍內“通收通辦”,而且通過設在基層社區的自助服務終端,大部分業務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
為了使基層社區、群眾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務,威海市運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基層基礎管理資源,切實提升了基層管理服務能力。目前,已經建立了數字化城管、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社區警務信息采集等信息化平臺。
張惠表示,“‘互聯網+政務服務不僅僅局限于政府部門,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公共服務都有必要納入,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給群眾提供更貼心、更便捷的體驗,努力讓群眾不托人也能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
按照這一思路,威海市實施了市民卡工程,市民卡集成了金融IC卡、居民健康卡、城市交通卡等幾十項功能,可以“一卡多用”,居民乘坐公交車、出租車,到圖書館、博物館,到公共服務部門辦事,支付水電費,都可以通過市民卡辦理。
威海市還開通了市民網,搭建起網上公共服務平臺,以市民對政務和公共信息消費為核心,采用云服務方式聚合政務、公共和便民服務資源,目前網上服務事項達到2122項。切實增強了網上辦事功能,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多元化的服務。
整合信息平臺資源,建立了政務服務、應急聯動、便民服務3個熱線平臺,以前分布在各部門88條熱線電話,歸并為12345、110和12349等3個號碼,并配套設計了一套獨立于部門的轉辦督辦機制,實行統一的管理、調度、考核,群眾反映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就能受理轉辦。張惠說:“威海市還全面推行行政機關首問負責制,打破部門壁壘,推動信息共享,不分分內分外、臺前臺后、責大責小,各部門形成一個整體,讓辦事企業和群眾即便找錯部門,也有人負責到底,從機制上杜絕推諉扯皮。”
“威海模式”
2016年11月23日,“2016中國智慧城市建設50強”名單發布,威海市連續3年獲此殊榮。
威海市先后獲得5項國家級試點榮譽和18項行業大獎,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十大智慧城市,“威海模式”被住建部、科技部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除了智能化的公共服務、高端化的智慧經濟、精細化的城市管理、一體化的智慧政務和示范化的試點建設等‘五大應用行動外,威海市還將著力強化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產業和網絡安全保障‘三大支撐體系。”張惠說。
2013年住建部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以來,威海市圍繞強基、惠民、善政、興業四大目標,扎實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此外,威海市還努力打造融合、安全、泛在的通信信息網絡,爭取建成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的智慧政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政府數據開放率。
“我們不僅要發展高端信息經濟,使信息經濟成為威海經濟的有力拉動者。”張惠說,“更要爭取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應用系統,形成覆蓋交通、教育、醫療、社保、環保等各領域的智慧公共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更多更直接地共享智慧城市建設成果。”
談及未來幾年的規劃,張惠說,“威海市將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通過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和資源整合共享,構筑一個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新威海,讓城市生活更便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