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研制發布中國氣候指數系列不僅有助于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而且也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有益參考。”
2016年是過去35年里中國氣候風險指數第二高的年份,其余兩個年份是1994年和2013年。去年,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多,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西南等地接連出現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登陸臺風強度大。而從1981年至2016年的35年里,我國氣候風險呈逐步增加趨勢。
這是首次發布的中國氣候指數系列研究顯示的信息。3月6日,財新智庫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聯合發布中國氣候指數系列,開創了氣候大數據服務實體經濟的先河。氣候指數系列包括雨澇指數、干旱指數、臺風指數、高溫指數和低溫冰凍指數,在五類氣候指數基礎上合成氣候風險指數,該指數將于每月5日下午對外發布。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根據中國氣候指數預測,今年3月到5月,我國各氣候風險指數均處于弱至偏弱等級,與歷史數值相比,未來3個月我國總體氣候風險稍低于往年同期,災害等級處于較低水平。
氣候風險逐步增加
中國是全球氣象災害種類最多、影響范圍最廣、發生頻率最高、災害強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帶來的氣候風險日益凸顯,研制發布中國氣候指數系列不僅有助于減輕氣象災害風險,而且也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有益參考。”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
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基于1961-2016年全國2288個氣象觀測站逐日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氣溫、降水量、降雪量和最大風速等海量歷史氣候資料研發而成,指數設立0~10區間,0為風險等級最低,10則為風險等級最高。
根據研究,1981年到2016年的35年間,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平均值為4.19,其中,1981-1999年的前18年平均值為3.69,1999-2016年的后17年平均值增至4.69,顯示我國氣候風險呈逐步增加趨勢。
從年度來看,1994年、2016年和2013年總體氣候風險較高,風險指數分別為10、9.7和8.09。在風險指數最高的1994年,我國華南、江南大范圍暴雨成災,華北春旱、江淮伏旱嚴重,登陸臺風多,造成的損失很大。
而在2016年,全國年平均降雨量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多,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西南等地接連出現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登陸臺風強度大。
從月度氣候風險指數上看,夏季是氣象災害高發季節,雨澇風險多發于6-8月,高溫月份集中在7、8兩月,臺風風險8月最為常見,冬春兩季氣候風險相對較低。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預測模式和技術,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可以預測未來3個月的氣候風險指數。
今年3-5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或略偏高,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大部地區降水較全年偏少,但東北北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北部、黃淮和西南南部降水偏多。總體而言,3-5月我國氣候風險指數均處于弱至偏弱等級,與歷史指數相比,3個月總體氣候風險稍低于往年同期,災害等級處于較低水平。
多行業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超過2000億元,且逐年增加。根據1990-2015年的資料統計,我國天氣氣候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71%,其中,暴雨洪澇、干旱、臺風、低溫、風雹等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占自然災害損失的36%、12%、11%、5%、6%。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災害頻率加大,強度增強,造成的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日漸突出。
研究發現,干旱、洪澇、高溫、低溫、臺風等氣象災害極易對種植業、養殖業等產生不利影響,對物價和市場穩定產生沖擊。高溫、低溫嚴寒則與夏季降溫耗能、冬季采暖需求密切相關,進而影響電力供應和煤炭、天然氣等的供求關系。
財新智庫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談道:“氣候風險指數應用領域廣泛,農業生產、能源消費、大宗商品、旅游觀光、交通運輸、保險金融、生活消費等諸多領域都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氣候變化與能源和相關電器的消費息息相關。1981-1998年,我國年高溫指數平均值為2.53,1999年-2016年這一平均值上升至5.43。夏季高溫會增加能源以及空調、電風扇等電器產品的消費。
每年7、8月份高溫天氣下,工業和農業用電量均會隨之增加,農業水利灌溉設施使用頻率也大大增加,工業車間廠房生產條件的維持需要更多電力消耗。數據顯示,2013年和2016年的高溫年份,夏季居民用電量加速增長。此外,雖然空調購買和高強度使用存在一定時間差,但從全年維度看,空調年銷售量與高溫情況相關性很高。
與夏季降溫需求相對應,冬季存在取暖需求。理論上說,冬季居民用電和相關電器消費應與當年低溫指數相關。但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取暖方式不同,低溫影響比較復雜,居民用電與低溫指數相關性較弱。如果分地區考察,可推測集中供暖地區低溫指數與煤炭消費更加相關,非集中供暖地區低溫主要影響電力消耗。
就歷史數據而言,食品類消費價格指數(CPI)與氣候風險相關性顯著。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遭受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食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造成巨大影響。2008年1月和2月,食品CPI同比分別增長18.2%和23.3%,創下近20年之最。
事實上,低溫冰凍是每年冬季最主要的氣候風險來源,對比每年1、2月食品類CPI的增長與當月低溫冰凍指數,二者同步性很高。即便剔除春節期間食品需求旺盛等因素,二者的同步性依然存在。
而夏季食品CPI的決定因素則較為復雜,夏季氣候風險多樣,高溫、雨澇、干旱對于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的影響不盡相同,需要根據氣候指數變化的地域、幅度和持續時間進行具體分析。
據悉,在雨澇指數、干旱指數、臺風指數、高溫指數和低溫冰凍指數的基礎上,研究人員未來將對不同地區加以細分,編制地區氣候風險指數,并針對重點農產品、能源產量和價格進行深入研究,推出相關農作物產量價格指數和能源價格或消費氣候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