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會
【摘 要】文章注重文學題材課文的朗讀教學,要求學生熟讀課文,養(yǎng)成預習自讀,朗讀體悟及讀思結合的學習習慣。課堂引導學生反復練習朗讀課文,達到熟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這是整體感知課文的前提。培養(yǎng)學生樂讀善思、讀議結合的習慣,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感知全文。鼓勵獨立思考,學會質疑。強調以“讀”促思,讀中求“議”;通篇熟讀,重點感悟。
【關鍵詞】文學形象;感知體悟;重視朗讀;讀議一體
文學題材的作品,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社會生活,給讀者以啟迪和教育,本課文是全部作品中的一個十分精彩的片斷。描寫的是貓眼中的人,反映貓的期待及對現(xiàn)實的評論。課文描寫幽默又較生動,是小學生十分喜愛的作品。教學中應緊緊圍繞“讀”且要反復讀熟讀熱課文,在此前提下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能夠分角色地練習朗讀課文,逐步加深體悟作品描寫的現(xiàn)實意義和發(fā)現(xiàn)的真理,讓讀者在與作者交際中感悟當時日本社會人情的冷漠、作者郁積日久的不滿和憤恨的心理,還有作者對弱者給予的極大的同情。
一、重視閱讀,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貓吃年糕的場景,體會心理描寫,復述貓吃年糕的經過。文學作品的閱讀要引導學生把握文脈,理清思路,抓住課文重點內容。如先寫“我”見廚房里無人,決定要抓住機會吃那塊年糕,由此發(fā)現(xiàn)了第一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事來。”開篇就以貓的視角觀察到廚房里有一塊吃剩的年糕,便從以能吃就吃的想法出發(fā),向廚房走去。可是展眼一瞧,那年糕又香但又誘人,讓人有些膽怯。當發(fā)現(xiàn)連人影都不見時,貓的膽子又大了,心想要吃就快吃,抓住良機,時不再來。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這是一種文學形象的心理描寫,本文生動地刻畫了面對良機的貓的一種期待心理。所以作者才自然悟出了第一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接下來再寫“我”仍不見一個人影,便咬了一口年糕,當牙齒不能動時,又發(fā)現(xiàn)了第二條真理:“所有的動物,都能直覺地預測吉兇禍福。”這是生動地描寫了“我”終于咬了一下年糕的感受,并由此悟出了第二個真理。當牙齒不能動了才意識到年糕原來是個妖怪時,已經晚了,就像陷進泥沼的人越是急著要拔出腿來,卻越陷得深,越咬嘴卻越不中用,牙齒一動也不動了。這是生動地再現(xiàn)出“我”咬年糕后的尷尬情景。隨著其情節(jié)的發(fā)展,悟出第二條真理就顯得很自然,水到渠成。接著又寫“我”為了擺脫那年糕,用了許多伎倆,最終直立起來,這才又發(fā)現(xiàn)了第三條真理:“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部份是貓拔年糕經過描寫最為傳神而淋漓盡致的一段,先是“搖尾豎耳”;再是“左右爪交替著伸縮”;后來便“兩只腳竟然直立起來,”“我都覺得我已經不是貓了”;直至“到處轉著圈兒跑”。最后作品寫在人們的嘲笑下“我”無奈而憤恨地演完一場丑劇,主要描寫出四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如小女孩兒、女仆、女主人和男主人,面對貓無助而尷尬的處境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和嘲諷。小學生時期,理解文學作品形象塑造的社會意義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鳴,有一定難度,以引導啟發(fā)為主,重視閱讀感知過程為主,學生能理解到哪步要予以尊重,不能做作強求,不能把老師的理解強加于學生。
二、讀議結合,重點感悟
本課文是文學作品,作者描寫貓“見年糕”、“吃年糕”和“拔年糕”三個不同場景及經過,教師可指導學生重點品讀“見年糕”的場景經過,通過組織學生分組,分形式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如何體悟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經過及語言描寫特點,關鍵在于學生的閱讀感知過程,發(fā)揮學生的積極閱讀和思考樂趣,培養(yǎng)閱讀感知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個“讀”的過程,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和教師感知課文的引導作用,積極貫徹“生本”理念和“雙主作用”理念,把閱讀感知課文的自主權放手給每一個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閱讀,樂于質疑,勇于探究。在精讀文學作品中就是以此閱讀的范式,引導學生勤于讀書,善于思議,學會質疑,發(fā)展閱讀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讀一讀,議一議的閱讀方法,通過反復品讀貓“見年糕”的場景及經過,進而體會貓面對著誘人的年糕,在無人的情況下起伏變化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讓學生讀后感悟到,這的確是一個“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情。
讀議結合是指導學生讀書的一種好方法,重點品讀感知課文,也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及能力。比如閱讀貓“吃年糕”的場景,引導學生在讀中重點體會貓咬了一下年糕,牙齒不能動彈了,“當我意識到這年糕原來是個妖怪時,已經遲了。宛如陷進泥沼的人越是急著要拔出腳來,卻越陷得深”的尷尬處境。讀后自然感悟到貓發(fā)現(xiàn)“都能直覺地預測吉兇禍福”的真理。指導閱讀時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重點體驗貓在擺脫年糕時的動作及心理活動。例如“搖尾豎耳”、“左右爪交替伸縮”“兩只腳直立起來”、“到處轉著圈兒跑”、“若不快些咬斷它逃跑,女仆可就要來了”、“最重要的是忍耐”、“已經不是貓了”、“到了這種地步,是不是貓,又有何干?”于是才悟出“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條真理。另外,教師在引導讀課文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變化過程。如由“可笑”到“可憐”,再到“同情”,逐步閱讀體悟,進而能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升華“讀”的教學目標。
三、互動探究,鞏固遷移
以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鞏固遷移讀的能力。熟讀課文目標達成后,有必要訓練學生從閱讀感悟到感知,復述課文,訓練表達能力。分組朗讀,重點感知。如一組朗讀貓“見年糕”和“吃年糕”的場景,練習表述貓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吃年糕,并練習用自己簡潔通順的語言表述“見”和“吃”的經過。二組朗讀貓“拔年糕”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貓吃年糕的場景經過、心理活動及“發(fā)現(xiàn)的真理”三者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前后桌四人一組開展討論交流。要有廣泛性、民主性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體悟深淺無妨,重在讀議的感知過程,教師要善于給予激勵。課文最后部份四個不同身份的人物描寫,最好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鞏固感知和體悟,隨著熟讀課文和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要求讀出各種不同人物面對著貓的窘境所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心態(tài),進而使感知情感升華為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冷漠人情的不滿與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