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鳳
【摘 要】理想課堂是怎樣的?理想的課堂應該是注重生成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雙方共同演繹,彼此尊重動態生成的。但是,生成的教學教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它不會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因此,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精心“預設”,生成之友;把握文本,生成之本;尊重學生,生成之源;發展素養,生成之宗。
【關鍵詞】預設;文本;學生;素養
生成的語文課堂是師生雙方敞開心扉,平等自由的心靈對話、情感溝通和智慧的碰撞。課堂的四十分鐘,每一分鐘孕育著創造,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這就要求學生從關注預設的學案、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清和生成。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真正走進學生,學生才能真正的參與進來,師生共筑課堂的理想狀態。如何才能讓“生成”靈動起來呢?讓課堂因“生成”而熠熠生輝呢?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精心“預設”,生成之友
“生成”對應于“預設”,有人認為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體。相反,筆者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心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課前踏踏實實解讀教材并質疑教材,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真真實實地讀懂學生。不但不會約制“生成”,反而會讓教者胸有成竹,“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可能因為環境的影響,師生、生生多重組合,引發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插曲”。但是,作為老師會針對新情境、新思維、新信息進行調控并引導,作出適當的調整,這時更需要教者對教材有一個理性的把握,有一個清晰的思維。這樣,教者面對這些突發的生成才不會無所適從,這無疑就需要預設的鋪墊,否則教者可能會置文本的價值于不顧,以致引導失控或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們也應明確僅有預設也是不夠的,教者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課程創造和開發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離開了預設,生成也就無從談起,沒有了生成,預設亦成為了教條。因此,可以說,課堂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預設的。只有這對“朋友”優化整合,有效建構,才能讓“生成”真正“靈動”起來,讓理想課堂熠熠生輝。
二、把握文本,生成之本
能把握并讀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連課文都把握不住,讀不明白,談何生成?從這點上看,生成是建立在讀懂文本基礎上的。把握文本,不僅需要我們悟遣詞造句之妙,因為遣詞造句是構成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是生成語言,發展語言活力的“細胞”。還需要我們悟布局謀篇之美,更需要我們悟文中蘊含著的情、理、意趣之味,它是文本的生命力所在。教者只有真正把握住文本,當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而不會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而會獨具慧眼,將“彈性靈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資源即時捕捉并理智地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盤活資源,豐富文本的內涵,使課堂教學流溢著鮮活的動感。
【案 例】小學語文(西師版)第三冊《頑皮的陽光》教學片斷:
當學生讀懂課文后,要讓學生感受陽光的頑皮,可此時的孩子們卻無精打采,能能跟連日陰沉的天氣有關吧!我讓他們勾畫表示動作的詞語:讀一讀,做一做。他們一點興致也沒有,怎么辦呢?讓孩子們讀吧!孩子們讀得那么勉強,絲毫沒有朝氣。此時,我心中明確一定要讓學生感悟陽光的頑皮,突然一絲亮光從門縫斜射了進來,當時正值早春二月,陽光比較罕見。“孩子們,你們的讀聲引來了陽光,看它探進頭來看你們啦!”此時整個課堂沸騰了起來。“讓我們再讀,讓陽光哥哥再聽聽……”孩子們讀得可帶勁了!我進一步加深了要求:“記住那些動作的詞語,讓我們到外面去尋找陽光,并像書上那樣說一說好嗎?”此時,孩子們連蹦帶跳的到了校園里,猶如一個個“小精靈”在每個角落里尋找著,追逐著,比劃著……
生1:“老師,你看,陽光太頑皮了,它非要擠進我的眼里,讓我眼都不敢睜……。”一個正對著太陽的孩子揉著眼興奮地說。
生2:“老師,陽光可真行!你看它把我的腦蛋都涂紅了……”一個孩子連蹦帶跳地說。
生3:“老師,陽光在給我拍照呢!”一個孩子背對著太陽,正張牙舞爪地比劃著喊道。
生4:“老師,陽光在和我捉迷藏,藏在樹下呢!”一個孩子非把我逮進樹林里看他的新發現。
……
此時,我真的被感動了。孩子們的話語不是詩勝過詩,他們在用心地玩弄著文字,品嘗著文字,感受著文字的美,是如此地快樂、幸福。這就源于我心中裝著文本,把握著文本要達到的目標,利用了始料未及的資源,卻成全了一堂靈性飛揚的課。理想中的課堂,就應該是充滿尊重與賞識,充滿詩意的課堂。
三、尊重學生,生成之源
在理想課堂教學雙邊參與的動態過程中,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因此,作為教師,理應“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權,尊重并珍視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要,并把它作為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資源。只要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拉近生與文本的距離,師就要靈活地調整教學,使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和諧統一。
【案 例】小學語文(西師版)第二冊《老人與蘋果樹》教學片斷:
此時,教學也快接近尾聲了,學生讀懂了老人栽蘋果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為了拉進學生與文章的距離,“那你們猜猜老人最希望你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有知識的人。”突然,一個孩子把手舉得老高,興奮得不得了,我忙讓他回答,“老師,但鑫屹在吃蘋果…”只見這位學習委員,滿臉通紅,手足無措地站著。看來是書上的內容提醒了他,他忍不住就吃了。我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孩子,假如你此時手中的蘋果,就是老人栽下的樹結的,你想,老人最希望你怎么做?”“老師,我想他會希望我成為一個想著別人,給別人快樂的人。”我真誠地點了點頭,“老師,我沒刀子。”“我有”,這時,桌上的蘋果又多了幾個,幾個孩子從書包里掏了出來。這時,我真的切開了蘋果,讓孩子們品嘗著,看著他們如花的笑靨……,整個課堂被親情、愛緊緊地包圍著,儼然成了一個大家庭。
尊重學生,能以寬容的心態調整教學,使教學過程富有彈性、人性、會滋生出更多的精彩。
四、發展素養,生成之宗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試問:“生成的究竟是什么?引導生成最終達到什么目的?”這是我們必須時刻自醒的問題。從語文課程的特點看,生成的不外于工具與人文兩個方面:工具即語言,人文即精神,語文課程最終要以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目標。而語文文素養又集中地體現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上,從這層面上講,生成是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的,作為教者,當生成接踵而至時,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鮮活靈動的語言,把握語言規律,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事實上,人文性一直就富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質基礎,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