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明
批判性思維是指人在信息面前善于運用相關知識以及相應的策略,對其進行批判性審視,做出自己評價的一種思維能力。其主要特點是看待和分析問題的獨立性,不盲從于傳統觀點而是有理有據地得出相對完整的結論。就歷史學科而言,批判性思維表現為學生在占據一定的歷史資料的前提下,善于對歷史事物的是非、歷史人物的功過等進行評估,同時形成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在于給學生多少高深的理論,而是提倡學會對問題進行深刻的探索性思考,并從中獲得真知。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打破專制,加強溝通
所謂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即打破傳統教學上的學生課上過渡的依附于老師的不良現象。在現實的歷史教學中,老師往往處于強勢的地位,是師生之間交流的主導者,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會淪為附庸,進而表現出隨波逐流,被動的一面,只能夠單方面的接受,沒有自我表達的機會。這顯示是不能夠激發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為此打破這種舊規則的束縛,建立一種師生間的平等關系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老師應該轉變角色,由一個臺前的訓導者轉變為幕后為學生學習輔導的奉獻者。在課上,要淡化所謂的“師道尊嚴”,尊重,理解,接受學生的各項思維。在學生遇到學習歷史上的困難時,做一個知心人,與學生一起平等的對話,久而久之學生拋棄了以前的思想包袱,進而在與老師的思維碰撞中發覺真理,收獲批判性的果實。
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培養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解決學生批判性思維不高的一個好的辦法就是要鼓勵學生就課上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盡量使得學生自己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在學生們說出的同時,其自身也能夠在潛意識里面對于自身說出的疑問進行一個思維上的判斷,這很大程度上屬于批判性思維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維的萌芽。其次,疑問在得以提出之后,自身也會對于疑問進行一個自我解釋,這就會促使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資料的幫助下,學生就會逐步的學會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所面臨的問題。就算學生不能夠回答自身所提出的問題,但是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的提問行為會得到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在這個評價中,學生得到充分的鼓勵。例如作為老師,我們常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假如歷史上的牛頓不會對當時所流行的觀點產生疑問,而是將自己埋沒的話,他會不會成為聞名古今中外的科學家,人們也許現在還生活在沒有地心引力的愚昧的學說中。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什么情況,只要是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維水平定可以得到一個飛躍的發展。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對自己的和他人的既有觀念提出質疑。要提醒學生,無論是學習教科書或是其它社會學科書籍,無論是看歷史電影或參觀歷史博物館,都應該思考怎樣對待眼前的材料。
三、進行有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設計
多樣化的教學設計并非指花樣翻新地采用多種形式主義的活動,而是針對程式化羅列歷史的傳統做法,探索有利于批判性思維形成的多種教學方式。在我看來,一節課可以僅注重于原因的探討,結果和過程由學生自己去了解,評價和意義讓他們自己思考;也可以僅提供給同學們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評價,讓學生自己去反思事件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從而評估不同評價的客觀性和價值。一節課可以僅從人性角度進行探討,也可以從歷史數量關系變化來把握;可以從某種特定角度縱覽(如“民主”進程、婦女地位的改變等),也可以圍繞某特定概念的反思來展開(如“野蠻與文明”、“資本主義”等)。一節課能讓學生掌握一種思考和研究歷史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或能掌握一個重要歷史概念,或形成一個重要的歷史意識,就是成功的歷史課,這樣比面面俱到、記憶大量膚淺的歷史知識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采用有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要考慮怎樣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探究,探詢此知識是怎樣產生的、記述是否客觀,教師應盡量少做價值評價和判斷。考試時涉及價值判斷,不要設定統一的標準答案。若教師或教科書要表明態度,則需要明確這僅是個人看法或一家之言,這樣才能啟發學生從多種角度分析問題,把每個論據都看成是批判性討論的一部分。課堂上應鼓勵學生置疑提問,用爭議和原始資料激發學生思考,教師切忌包辦性思考;應創造寬松的課堂文化環境,告訴學生可以用任何個性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五、布置有利于批判性意識形成的學習任務
首先要改變思維定勢,打破對權威的迷信。可布置類似這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上網看新聞,說說哪些報道改變了自己對某方面事情的偏見;或哪些報道不公正,對報道提出質疑,使學生不再盲目迷信媒體的宣傳。為打破對專家的迷信,可給學生提供對同一事件不同專家看法相反的兩篇文章,讓學生辨析其不同論據的合理性,得出自己的看法。為打破對教科書的迷信:可以用多媒體展現兩種教科書的不同觀點,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追問為什么,形成置疑問難的習慣,不盲從教科書的說法。也可以讓學生尋找材料,充實教科書的內容,使學生意識到教科書容量有限,所記述的人物事件只能是一種選擇,并且只能介紹其概要或某一方面,忽略了許多重要信息,難以形成對歷史的全面認識。繼而讓學生思考,教科書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內容而避開其它內容?是作者的局限還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教科書有無可能歪曲歷史?教科書存在哪些方面的真空?這樣,他們就能轉變成批判性的閱讀者。
六、篩選分析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批判性思維能力訓練過程中,由于學生是根據已有信息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而學生思維層次和方式存在差異,所以思考結果往往出現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因此,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后環節應是教師對學生的意見進行分析和歸納,拋棄錯誤結論,完善其合理成分,使學生對問題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分析和歸納的依據一是信息,必須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持之有據;二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離開這一基本的指導思想,思維就會偏向,就會把一些看似正確而實則錯誤的觀點教給學生。
總之,批判性思維更能夠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能更好地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人,是一種有獨立見解、敢于質疑、不盲從守舊的人,批判性思維正是學生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學生只有在熟練掌握課本知識并形成準確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上,才能對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們更新觀念,確定目標,長久堅持,就一定能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