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觀念與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必須要以新的思路作為指導,這就要求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新課改的要求,達到提高小學生思想品質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意義;新思路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主要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目的,是學生學習品德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意義,深入研究了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新思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提供科學借鑒。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意義
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礎,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學科。首先,小學生身心發育不成熟,喜歡對社會現象與行為進行模仿,小學生在復雜的社會形態中還不具備判斷對錯的能力,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被社會一些不良行為感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辨別對與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目前小學生中獨生子女數量較多,這部分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備受關心與寵愛,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對幫助他人、尊重他人、孝敬長輩認識不足,久而久之影響了學生人格與性格的形成,在小學中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教學案例逐漸認識到幫助他人、尊重他人、孝敬長輩的重要性,對塑造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為國家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關鍵,在豐富小學教學課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充分打破了以往學科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將課堂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真正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新思路
1.以學生為主研究教學素材
以學生為主研究教學素材是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需要具備科學合理的教學教材,教學內容與素材要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夸夸我自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先從小學生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著手,教師使學生回憶自己做過的值得驕傲的事情,走上講臺與大家分享,引導學生大膽講出自己的優點,對于一些性格內向較靦腆的學生,教師要對其加以鼓勵,使其大膽的進行自我表揚,逐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對自己的優點進行總結,極大的增強了學生自信心,待學生自我表揚之后,教師再說出自己眼中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最后使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優缺點,對優點的指出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缺點的指出能夠充分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學生在客觀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中重新審視自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十分重要。
2.開展情感體驗活動培養學生情操
記得偉人列寧曾經說過這么一句名言:“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的確,事實證明,道德情感是一股無形的內驅力,它能夠支配人們對事物或行為是采取支持還是反對,是追求還是舍棄,是熱情幫助,還是漠然處之。它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出現的內心體驗,是建立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是產生道德信念的基礎。在情感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操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重要途徑,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活動機會,使學生在情感方面領悟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涵。例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伸出我們的手》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捐助活動,帶領學生到社區了解一些困難家庭的具體情況,學生了解到一些生活比較困難的家庭中,與自己同齡的孩子不能到學校學習,衣衫破舊不堪的情況,學生內心深處對自己父母產生感激之情,對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浪費行為感到羞愧,同時對這些同齡孩子產生憐憫之心,學生內心的變化充分表明了在情感體驗活動中,學生的思想得到了轉變,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到為貧困兒童捐贈活動中,學生在捐贈活動中體會到幫助他人的樂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3.在生活中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在生活中進行品德教育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生活中得以體現,因此,教師應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公共生活講道德》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先帶領學生到一些環境比較臟亂的公共場所進行體驗,學生在公園中看到人們隨地吐痰,將零食包裝扔的到處都是,想坐到長椅上休息,卻發現有人躺在長椅上睡覺,之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學生深切感受到在公共場所中較差的道德素質為他人帶來的不便,對公共環境造成的污染,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辦法改善公園環境。學生們開始討論,并制定了改善公園環境的計劃,學生在課余時間帶著勞動工具到公園打掃衛生,在公園休閑的人們在學生的影響下,逐漸產生了自覺維護公共衛生的意識,在生活中進行品德教育,充分達到了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是重要的小學學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建立新的教學思路,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將品德與社會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倪麗萍.師愛潤童心德馨伴成長——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J].科學中國人,2016(35)
[2]萬秀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活動課的實施策略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1)
[3]王國東.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4(08)
【作者簡介】
孫彩霞,學歷:大學本科,職務:副校長,職稱:小學高級教師,擔任學校德育校長六年來,始終秉承“以德為先,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工作中遵循“愛的教育”育人本質,注重全面、扎實、細致、創新的做好每一項德育工作。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